抢救性发掘获得重大发现 “要迅速组织力量进行发掘,把因人为因素造成的文物损失降到最低”。在学校的积极配合下,建设工地随即停止施工。同时,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向国家文物局依法完善了发掘手续。 1998年9月27日,由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昆明市博物馆和官渡区博物馆联合组成的考古队伍开进学校。一场大规模的古墓葬群考古发掘工作在羊甫头村正式拉开序幕。 由于古墓葬现场地表已被推土机推平,只要把地面表层土壤拨开,一些残存的古墓体就会显露出来。随着表面土壤的逐渐剥离,古墓葬接二连三地出现。在这片面积约为4万平方米的低矮缓丘上,居然密密麻麻分布着大小不等的数百座墓葬。 随着发掘工作的不断推进,考古队发现很多古墓已遭到破坏和盗掠,有的墓葬随葬品也被盗一空,即使有的墓葬还有随葬品残留,但也遭到了严重破坏。尽管如此,考古队还获得了令人惊喜的发现。其中一个被命名为“113号”的墓葬,虽然已经遭到施工过程的破坏,椁室内部的随葬品大部分已被盗掠,但经过考古队员细致认真的发掘,在墓室中部一个专门用于存放随葬品的大型腰坑里,获得了重大发现。在腰坑的第一层中部,除发现成捆的戈、矛、斧、凿等带柲兵器外,还现铜质动物造型的杖头、工具、扣饰及散落的玛瑙珠。在腰坑的第二层,除发现带柲的兵器和农具外,还发现日常工具和竹编物木器等。在腰坑的第三层,发现了大量的陶罐、釜、尊、鼎、竹器和木器等装饰物。在腰坑的第四层发现了铜锸、锄、铲、杯、葫芦笙、勺以及制作精美的漆木俎等器物。 经过近两个月的发掘及清理工作,仅从这一大型腰坑内就发掘出400多件保存完整的文物。其中,此次发掘出土的漆木柄兵器、工具、农具是云南考古首次发现,填补了云南出土文物无漆木器的空白。据云南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员介绍,在以往古滇墓葬发掘中,只零星发现有漆木器的漆痕,从未获得真品。但此次羊甫头古墓葬发掘出土的大量保存完好的漆木器,极大地丰富了古滇文化的内涵,也为研究滇池地区古滇人生活状况和农具、兵器的演化提供了实物依据。 这次考古发掘工作从1998年持续到2001年,在历时4年的发掘工作中,发掘总面积达1.5万余平方米,共清理811座滇文化墓葬(战国中期—西汉晚期)、28座东汉墓葬和7座明清墓葬,出土随葬的青铜器、陶器、漆木器、玉石器及金银器等各类珍贵文物7000余件。这次考古发掘出土文物之多,为云南考古发掘所罕见,因此,此次考古发掘被列为“199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