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口述史的一个困局 除社会意义之外,大众口述史的重要作用在于推动史学多元发展,特别是为日常生活史、社会思想史,乃至宏大的政治史研究提供丰富的史料资源。但在这里大众口述史却面临着一个大众几乎难以察觉的矛盾:一方面,个人作为大众口述史访谈的主体,其讲述或是嵌套在某个历史事件或场景之下,或是内化于个体的人生经历之中,无论哪种形式,大众口述史的实践方式是从个人的角度获取历史记忆和认识,因而注重记录个体在日常生活中的经验感知,力求反映不同生命个体的特性。但另一方面,大众口述史的史料价值却不在呈现日常生活百态以及个体历史,而是要通过个体的历史去了解其背后社会的历史。理解后者需与大众口述史兴起的学理背景联系起来考虑。 大众口述史脱胎于新社会史研究。新社会史虽然是在对国家史、政治史的反思中产生的,但受社会学、人类学等社会科学研究理念和方法的影响,仍然运用诸如社会、文化、民族(族群)、地区等整体性概念,去分析具体事实背后整体性结构的意义,探讨整体的形塑、构成及其过程。整体之下,任何生活于其中的普通个体及其人生均受制于整体亦反映整体之构成,虽则个体经验可能具有某些方面的特殊性,但仍然是可以任意“匿名化”的个体,个体的呈现只为理解整体服务。因此,表面上记录个人记忆的大众口述史,其作为史料的价值却在于促进理解整体社会。 当前这场“大众记录大众”的口述史运动的局限,正在于这一实践方式与终极目标的南辕北辙上。大众口述史记录过程中,某些纯个人化、猎奇化的倾向,大抵发端于此。这些倾向的滋生使得从口述史料中提炼出的只是些千篇一律的“社会记忆”,难以为把握历史脉络提供恰当的文本,历史解释被淹没于日常生活细节中。不仅如此,也有学者指出,历史解释的琐碎化最终也将导致史识的平庸化。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