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莫卧尔王朝以前,现今蒙希甘杰所在的毗诃罗普尔(Vikrampura)地区,可能是恒河和贾木纳河(在印度称布拉马普特拉河,在中国称雅鲁藏布江)的交汇之地。 在毗诃罗普尔遗址的纳提什瓦(Nateshwar)发掘区,两个时代的遗迹互相叠压,通过地层学和一系列测年数据,我们将寺院遗址确定为两个不同时期。第一期佛教寺院约在公元780~950年,修建于德瓦王朝(公元750~800年)时期,沿续至旃陀罗王朝(公元900~1050年)的前期。在孟加拉国,公元800~900年间的历史记载比较少,因此,这个遗址中所获取的信息,对于建立孟加拉国的历史编年,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二期佛教寺院约在公元950~1223年。这段时期为旃陀罗王朝后期、跋摩王朝(公元1080~1150年)和犀那(Sena)王朝(公元1100~1223年)时期。据孟加拉国学者的考证,这三个王朝,都曾建都于毗诃罗普尔。在藏文史料中,那措·崔臣杰瓦(1011- 1064)在对阿底峡的颂词中,也提到了他的出生地:“东方萨霍尔( zahor) 殊胜地, 坐落一座大城镇,名叫毗扎玛普热( vikramapar, 威德城),城中便是大王殿,宫殿辉煌宽又广,人称金色胜幢宫。”毗诃罗普尔佛教遗址的发现,证实了这座都城的存在。 长期以来,毗诃罗普尔遗址所在地经常出土佛教石雕、砖雕、陶器、木船、铜币、铭刻文字等珍贵文物,成为国内外许多博物馆的收藏品。当地村民在开挖池塘和房屋地基时,也经常发现古代的砖墙和遗物。达卡国家博物馆展出的石雕造像中,几乎有一半出自这里。在这次发掘中,还发现了珍贵的金佛像。毗诃罗普尔遗址目前包括东、西两个发掘区,分别为拉库罗普尔(Raghurampur)和纳提什瓦,两者相距约1公里。拉库罗普尔发掘区进行过小面积的发掘,其为周匝绕置小居室(僧房)的僧院(vihara),这是东印度常见的僧院格局,建筑规模尚不清楚。纳提什瓦发掘区的早期遗存,存在佛堂和僧侣的住房建筑,晚期遗迹主要为“十字形”中心圣地建筑及相关的附属设施,年代为10~13世纪,这是东印度金刚乘建筑的典型范例。这个规模庞大、具有不同功能的大型佛教遗址,正好与文献中的都城相匹配,一个堙没已久的中世纪神秘古城,已经从文献和传说中,走向公众的视野。 综合上述理由,毗诃罗普尔遗址的这些特性,使得它能代表一种建筑群的杰出范例,或为一种已消逝(或模糊)的历史传统提供一种特殊的见证。而且,它还与地方史的重建、佛教文明传播、中孟交流这些重大主题联系在一起,充分具备了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条件。 其次,纳提什瓦发掘区遗址体量极为壮观,具备了建设考古遗址公园的良好条件,根据遗址的特点和保存状况,将不采取将遗址回填、在地面上仿建的方式,而是更多的展示遗址的真实本体,以增加真实的观赏价值。作为附属的遗址博物馆,陈列内容除了介绍遗址本体外,还可包括:中国历史文化、中孟交往史、阿底峡和藏传佛教文化等,使它成为传播中国文化和中孟友谊的一个窗口。它们与中国正在援建的阿底峡纪念堂结合在一起,将构成一道风格独特的人文胜景,成为当地民众的休闲场所和外国游客的观光目的地,也将成为中孟友谊的又一里程碑。 图一 纳提什瓦(Nateswar)发掘区鸟瞰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