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考古学 > 随笔 >

开元牒旨残碑现 风日晴和人知端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收藏快报 刘勇先 参加讨论

     
    ■陕西安康 刘勇先
    山东临沂博物馆珍藏一段唐开元年间的牒旨残碑(如图),乃全国唯一,极其珍贵,它为《唐书》提供实物依据,可让史学家、书法家开开眼界。
    该石碑青石质,呈椭圆形,长约59厘米、宽约46.5厘米、厚11厘米。现存15行,209字。从此残碑内容看,应是唐开元牒旨残碑,楷书,阴刻。碑文浑厚沉劲,意态饱满。写撇、捺常用圆笔,显得圆融流畅。写弯钩用转法,曲圆较长,适成全字有力地支撑。这些表现了融隶于楷的特点,因此千余年来,给人以清秀典雅的享受。虽不知何人书丹,但字里行间有欧阳询的笔意。此碑可作为人们临习楷书的范本。
    录文:(碑阳)(残)唯取才实非/(残)浮竞之辈未识朕怀,俾其宰邑/(残)以烦碎而不专意,或以僻远而不畏/(残)俗妨夺为恒,嗷嗷下人于何寄命,朕所以/(残)兴轸念思有以济之,故今吏曹精选才干□□/(残)膺推择用简,朕心若能理化有成声,实相副必/(残)有超擢终不食言,如其谓人不知,唯利是视,自逨/(残)负败两丧身名,智者所图,应不至是各宜勉励,以/(残)副勤属并于朝堂坐食,食讫好去/(残)开元卄四年二月五日,中书门下 牒吏部/(残)新除河南府河阳县令张寂等,牒前件官等今/(残)引辞奉 勑如右牒至准 勑故牒/(残)元卄四年二月五日牒,户部尚书李林甫/(残)(中书令)张九龄,侍中裴耀卿,尚□/(残)令张仲佺。牒奉/(残)……
    牒(dié)[会意。从片,葉(yè)声。古时木片也,常用作书写材料,故从“片”。本义:简札]。《说文》:“牒,版,札也。”按,小简曰牒,大简曰册。薄者曰牒,厚者曰牍。《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受牒而退”。《汉书·路温舒传》:“截以为牒”。左思《吴都赋》:“王牒石记”。又如:金牒、玉牒。
    牒旨:即皇帝的命令。
    山东临沂博物馆珍藏一段唐开元年间的牒旨残碑,为“王牒石记”。对此牒旨,笔者斗胆进行释读,有不恰当之处,还望方家指正。
    此牒旨告诉我们以下史实:1、从该牒旨中的“朕”字可知,是唐玄宗李隆基于开元二十四年(736)二月五日颁发;2、其内容主要是如何选拔有才干并能为民办事的官吏,朝廷应“推择用简”,用“理化”治国(〖注〗理化:政治与教化也。犹言治化,治道教化。《晋书·刑法志》:“夫礼以训世。而法以治俗,理化之本,事实由之。”);3、当时此牒旨可能发到全国各地,临沂博物馆藏的这件残碑,可能是河南府河阳县令张寂所立石(河阳县,今河南孟县);4、从该残碑可知,当时唐朝廷实行三省并相(中书、门下、尚书),中央行政机构还有其他省、寺、监等各部门,但以此三省为最要。其中中书省为受命于最高指令制定、推出各项政令等职能的机关;门下省为朝廷政令及各类上行文的审议机关;尚书省最高的执行机构,执行各项政令。
    此残碑载有户部尚书李林甫,中书令张九龄,侍中裴耀卿等,可见此牒旨的重视程度。
    李林甫(683—753),号月堂,陕西人,玄宗时期著名奸相。唐高祖李渊堂弟、长平王李叔良曾孙,小字哥奴。性狡狯,无学术,洞晓音律,擅长机变,善于投机钻营。唐玄宗开元十四年,任御史中丞,历任刑部、吏部侍郎,其中离间中书令张九龄,使之被贬。在开元二十二年(734)至天宝十一年(752)间任宰相,追封太尉,扬州大都督。生性阴柔奸狡,人称“口蜜腹剑”,又称他为“肉腰刀”。李林甫专权十九年,闭塞言路,排斥贤才,导致纲纪紊乱,助成安史之乱。后世多认为他正是使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人物之一。天宝十二年(753)二月十一日,玄宗命削去李林甫的官爵;子孙中凡有官职者一律罢免,流放岭南或黔中,只给随身衣物和所食口粮,其余资产全部没收。
    张九龄(678—740),一名博物,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人,唐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唐中宗初年进士,唐玄宗开元时历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唐代有名的贤相。他的五言古诗,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誉为“岭南第一人”。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