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山文明的形成及主要标志 红山文明形成于红山文化晚期晚段,距今5300—5000年,辽西地区率先跨入文明的门槛,成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中的重要一元,对中原地区的古代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红山文化与红山文明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红山文明是在红山文化基础上的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的高级阶段,其特点是出色传承、发挥优势、彰显本色;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凝聚精华;引领时代、开拓创新、文明典范。 红山文明有六个主要标志:一是遗址分布密集,人口迅猛增加,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手工业生产专业化加剧,以建筑、玉雕、陶塑为代表的高等级技术能力集中出现;二是等级制度确立,玉礼制系统形成,特权阶层出现,独尊一人式的王权确立;三是公共信仰和祭祀礼仪系统成熟,以祖先崇拜、天地崇拜、龙图腾崇拜最具代表性;四是红山文明所揭示出的社会管理体系是神权和王权的统一,牛河梁大型墓的墓主人均为男性,说明红山文化晚期高层统治者中男性占据主导地位;五是以种植粟、黍为主导的成熟的旱作农业体系和发达的渔猎经济传统助推了红山文明的诞生;六是科学和艺术成就超越以往,前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后者是展示社会繁荣和红山文化先民智慧的重要标志。 内蒙古自治区敖汉旗境内分布有500余处红山文化遗址,是整个红山文化分布区内遗址分布最密集的地区,见证了红山文化孕育、形成、发展、兴盛和衰落的整个过程,应为红山文化的核心分布区,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2012年9月5日,敖汉旱作农业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正式评选为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因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价值体系和对人类文明发展所作出的重要贡献,而受到海内外广泛关注。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十分卓越的贡献,中华文明有别于世界其他地区古老文明最显著的特征是连绵不断、延续至今。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华民族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鉴于史前时期没有文字记载,即便进入历史时期,文献记载也多有局限性和不确定性,因此考古学成果对于研究中华文明起源及不断丰富中华文明的内涵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红山文化系列重要考古发现和研究结果表明,红山文明形成于红山文化晚期晚段,距今约5300—5000年,内涵丰富,特色鲜明,影响深远,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