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桂林 蒋将 崇祯通宝是明毅宗朱由检崇祯年间(1628—1644)铸行的,有小平、折二、当五、当十等四等,当时灾荒不断、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满清势力频频侵扰,使得朝廷财政日陷困境,因此造成了崇祯一朝于全国各地大肆开炉铸钱,以增国库的局面,于是就产生了纷繁复杂、丰富多彩的崇祯钱。 图中这枚崇祯通宝小平银钱,钱径约19.5毫米,穿径约5毫米,厚约0.2毫米,重1.1克,素背,包浆老旧,白亮中泛黑,钱体左下角宝与祯字之间有缺损。此钱崇字示部第二横长过宝盖头,祯为示祯,通为双点方头通,宝为缶宝,制作规整,文字秀丽,钱体轻薄,是为典型的南京版。据史料记载,崇祯通宝南京钱于崇祯元年(1628)便已开铸,南京于崇祯元年铸钱六千五百一十万文,以55文当银一钱。崇祯三年(1630)明廷定钱式,每文重一钱,因南京钱过于轻薄,屡旨屡饬,于是定为每文重八分。另,明宫内府设银作局,铸金银钱、金银豆等,洪武通宝、永乐通宝、万历通宝等银钱均属此类,该崇祯通宝小平银钱亦有可能为南京明宫内府所铸。 明初使用纸币宝钞,禁用金银,但不久纸币就壅塞不行,不得已,明英宗正统元年(1436)始“弛用银之禁”,对江南、湖广等地的赋税折征银两,即“金花银”,后“朝野率皆用银,其小都用钱”。从此白银流通呈日趋扩大之势,使得对白银需求量的日益增加,于是出现了银不足的社会现象。为此明王朝采取了开矿、增税等途径,但开矿弄得全国骚然,激起民变,不得不被迫终结,因而只有加重赋税这一途径来聚敛金银。 万历四十六年(1618),明王朝对田赋每亩加派辽饷银三厘半,前后三加,至万历四十八年(1620)3月每亩加征至九厘,全国得银520万两。天启、崇祯年间,又有关税、盐课、“助饷”、“剿饷”、“练饷”等,以“辽饷”、“剿饷”、“练饷”三饷的加派最为严重,最终造成了崇祯年间的银价陡升,物价上涨,“银荒”发生,白银对铜钱的价值比率大大提升,银贵钱贱的现象。直到清康熙中期,清政府在平定三藩之叛后,经济逐渐得到恢复,再加上海禁的解除,国外白银的开始流入,持续多年的银荒问题才终于和缓起来。 这枚出谱的、难得一见的崇祯通宝小平银钱,不仅是直接证实崇祯通宝亦如永乐通宝、万历通宝等明钱一样,是有着银钱铸作事实的实物证据,也见证了明末银荒等种种社会问题的那段历史。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