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考古学 > 随笔 >

探访成都平原史前古城遗址群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 曾江 参加讨论

     
    筑城是文明进程的重要标志。古蜀先民从岷江上游河谷进入成都平原,筑城和稻作技术是他们在平原站稳脚跟的关键。1995年宝墩古城的发现开启了令学界激动不已的一系列成都平原史前城址的发现历程。其后,在1995年到2003年不到十年的时间内,考古学家在成都平原上又先后发现七个新石器时代晚期古城遗址,成都平原史前城址成为迄今为止我国西南地区年代最早、规模最大、分布最密集的史前遗址群。记者近日逐一探访这些古城遗址。目前还在进行发掘工作的有宝墩古城和高山古城,其他古城在调查试掘之后,都已回填,田野和林盘下埋藏着数千年前的先民往事。
    各具特色的史前古城
    目前发现的八个史前古城遗址分别是新津县宝墩遗址、郫县古城遗址、温江区鱼凫村遗址、都江堰市芒城遗址、崇州市双河遗址、崇州市紫竹遗址、大邑县盐店古城遗址、大邑县高山古城遗址,其中前六个遗址作为“成都平原史前城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大邑两个古城目前是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学界对这些城址已经做了不同程度的发掘,对其文化性质、年代有了基本认识。
    毫无疑问,宝墩古城是位于中心地位的古城,为王者之城,其他七个城各具特色。从地理分布而言,七个城都分布在宝墩古城的西北一侧,更为靠近岷江冲出龙门山脉进入成都平原的位置。
    八个古城的外形各有特点,其中宝墩、紫竹、芒城、双河古城为内外双层城垣,宝墩外城呈圆角长方形,鱼凫村古城为六角形。八个古城现存状况各有不同,由于公路穿城而过等原因,鱼凫村遗址在八个古城中保存现状相对较差。在古城城址曾发现一些房屋建筑遗址,如在郫县古城城址西北部发现干栏式建筑,为宝墩文化时期首次发现,在都江堰芒城古城曾发现一座完整的竹骨泥墙房址,是成都平原史前城址群首次证实竹骨泥墙的存在。
    成都平原的学术工作引起了国际考古界的关注和积极参与,中美、中日联合考古调查队先后成立在2005—2007年的成都平原考古调查项目中,成都平原国际考古调查队由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台湾大学人类学系、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艺术史与考古系、哈佛大学人类学系组成,首先对郫县古城遗址及周边地区进行了详细调查。调查报告认为,“成都平原社会复杂化的考古证据展示了一条不同于中国其他地区但未必与其他地区完全无关的迈向复杂社会之路,这将有助于在不同空间、不同社会结构以及不同的时间标尺下,理解东亚地区乃至中国不同文化区域之间的社会复杂化进程。”
    如何筑城?为何筑城?
    筑城技术方面,宝墩文化古城群多采用斜面夯筑法,城垣并非垂直,而是倾斜有角度。不少学者认为这种设计起到了防洪作用。成都理工大学教授刘兴诗将筑城技术与古气候状况结合分析研究,认为这些古城“兴于洪水,废于洪水”。当时人口稀少,而成都平原小范围内密集分布大量古城遗址,表明筑城是在不断流动探索中,其中心问题在防洪。其后,有学者进一步研究了古蜀文化发展与古蜀气候变迁和区域环境演变的关系。
    在宝墩古城可以注意到,城墙方向并非正南正北,而是东北—西南走向;查阅各古城的发掘简报,可以看到古城的方位都是倾斜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仁湘认为,古蜀文化中存在一个特别的方位体系。与中原主体正向方位系统不同,城邑、居址、墓葬乃至祭祀场所是斜向方位系统。古蜀城垣建筑的方位系统应该形成于史前时代。王仁湘推测,成都平原上的古城是夹在龙门山和龙泉山之间,两座山基本平行,都是东北—西南走向,建城设计的方位取向是依地理定势为原则的。
    宝墩文化古城群的形成、共存、组织、演变等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彭邦本、河北师范大学教授沈长云、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段渝等学者采用人类学的“酋邦”范畴,结合早期文明探索,对史前古城的性质和演变进行了探讨。段渝认为,宝墩文化古城的政治组织是发展比较充分、形态比较典型的酋邦组织,由各座古城共存形成的古城群则是考古所见成都平原最早出现的酋邦社会,它预示着文明时代的即将到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