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考古学 > 随笔 >

登严子陵钓台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中国文物报 汪震国 参加讨论

    人类往往是依傍着大江大河而栖居的。 每一条大江大河至少都会有一个人或一个故事让你久久难忘。 例如汨罗江边的屈原, 乌江边的项羽,而富春江边无疑要数严子陵了。
    知道严子陵这个名字是在中学时代, 毛泽东主席的 “莫道昆明池水浅, 观鱼胜过富春江” 这两句诗, 不仅让我领略了一代伟人的博大胸襟, 也使富春江畔的严子陵钓台深深镌刻在了我的记忆之中。 时隔 40年后, 我终于有了一次难得的桐庐之行, 于是前去拜访严子陵钓台就成了我此行的首选目的地。
    严子陵钓台是富春江畔的重要古迹与名胜之地。 清代的文学家严懋功言: “自古名胜以钓台命名繁多: 陕西宝鸡县渭河南岸之周吕尚钓台;山东濮州之庄周钓台; 江苏淮安汉韩信钓台; 福建闽县之东越王王馀善钓台; 湖北武昌县江滨之吴孙权钓台……吕尚、 韩信、 任昉三钓台较为著称,然均不及桐庐富春山严子陵钓台。 ” 严子陵钓台之所以在全国 10余处 “钓台” 古迹中能名列第一并闻名于世, 除了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主席与柳亚子先生之间那次著名的诗歌唱和外, 还因为两千年前东汉高士严光拒绝光武帝刘秀之召, 拒封“谏议大夫” 之官位, 来此地隐居垂钓的千古美谈。
    据史料记载, 严光字子陵, 是浙江余姚人, 曾与东汉光武帝刘秀为同窗好友。 公元 25年, 刘秀称帝, 成为一代中兴之主。 为了江山永固, 刘秀很想请老同学出山帮他治国理政, 但严子陵却坚辞不仕。 后来刘秀好不容易把严子陵请进了宫里,两人彻夜长谈, 聊到困倦了两个人便同榻而眠。
    睡梦中, 严子陵竟然大大咧咧地把腿搁在了刘秀的肚子上。 因为怕惊动严子陵的好梦, 刘秀隐忍着一夜未眠。 第二天一早掌管天文的太史入奏,说昨夜有客星侵犯帝座。 刘秀虽然对此并不介意, 但是他最终还是没能挽留住严子陵。 “长揖万乘君, 还归富春江” , 离开皇宫的严子陵携妻子梅氏来到富春山麓, 就在富春江边耕田钓鱼直至终老林泉。
    严子陵钓台距离桐庐县城大约 15 公里。 从桐庐县城乘船走水路, 途经的是富春江上风光最美丽的一段——七里泷。 站在船头, 扑入眼帘的是南北朝吴均在 《与朱元思书》 中所描绘的绚丽画面: “风烟俱净, 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 任意东西。 ” 天光、 水色、 林影、 岚烟……时间在 “天下独绝” 的欣赏美景秀色中过得飞快, 不知不觉间富春江边那一片古朴的建筑群就渐渐地显现在我们的眼前。 桐庐的朋友告诉我, 这就是著名的严子陵钓台。 原来严子陵钓台在富春山的半山腰上, 后来因为富春江在钓台下, 约4 公里处修筑了大坝, 水位上涨了几十米, 所以今日的钓台已经坐落在水边。 大家都说要是从垂钓的角度来看, 如今的钓台似乎更接近于客观真实。
    舍船登岸, 迎面是一座高大的石牌坊。 牌坊正面 “严子陵钓台” 五个大字为著名书法家赵朴初先生所题, 背面的 “山高水长"四个字则是书坛泰斗沙孟海先生的手迹。 过了牌坊就是供奉着严子陵塑像的严先生祠堂, 祠堂内镌刻着范仲淹撰写的 《严先生祠堂记》一文: “云山苍苍, 江水泱泱, 先生之风, 山高水长” , 文中的 “先生” 即指严子陵。 参谒过祠堂之后, 我们一行便沿着长达 400 多米的碑林长廊,一边缓缓地向上攀登着, 一边欣赏着文人墨客吟咏钓台的诗文名篇。 历朝历代, 人们仰慕严子陵的高风亮节, 纷纷慕名而来。 据介绍, 从南北朝至清朝就有 1000多位文化名人如李白、 范仲淹、 孟浩然、 苏轼、 陆游、 李清照、 朱熹、 康有为等来过钓台, 并留下 2000多首诗文佳作, 其中以范仲淹所写的上述两句话最具代表性。
    想必很多人跟我一样到了现场以后才知道,严子陵钓台其实并不是只有一座台地, 而是有东西两座台地。 抬头往上望去, 只见两块硕大的石头从半山腰中突兀而出, 并排而列, 四壁若削, 很是壮观。 朋友解释说, 东面的这个台地人们称之为 “钓台” , 就是当年严子陵垂钓的地方; 西面的那块台地则被人称作 “哭台", 是南宋爱国志士谢翱哭祭英雄文天祥的地方。 显然前往西台的游客并不多, 我们便在路牌的指引下顺着人流登上了东面的钓台。
    在江边仰望钓台时, 似乎感觉钓台台面的面积不会很大。 但真的站在了平坦如砥的台面上时, 才发现这里足以容纳几百人。 面对清冽的江风, 眺望碧绿的江水, 大家在感叹严子陵的高风亮节之时, 也为他当年恶劣的生存环境而感慨。环顾台面四周疯长的草木, 遥想严子陵当年僻处江隅, 过着耕樵渔钓近乎原始的生活, 经历多少艰辛, 又该具有多强的定力呀!
    中国古代的士大夫, 从魏晋南北朝开始就兴起了隐逸之风, 余绪一直延续到明清。 一直以来,摆在士大夫们面前的人生两个最重要的问题, 就是 “出” 与 “处” 。 出即入仕, 处即不仕。 凡是才高气傲的士大夫, 总有厌倦官场或仕途不顺的时候,于是就有许多人最终选择了不仕。 不仕者的隐逸生活, 不了解的人往往以为是一种 “采菊东篱下”式的逍遥, 是一种 “悠然见南山” 式的享受, 充满了逸趣幽思和诗情画意。 殊不知这种诗化了的隐逸生活, 只有少数人才能享受, 而绝大多数的隐逸者是与此无缘的。
    就以常常被人称羡的陶渊明为例, 他就曾经多次发出 “夏日常抱饥, 寒夜无被眠。 造夕思鸡鸣, 及晨愿鸟迁” “ ,饥来驱我往, 不知竞何之” 的慨叹。 此外, 对于一个隐逸者来说, 他们需要面对的最大困难也许还不仅仅是物质条件的匮乏,而是欲望、 抱怨、 孤独等精神层面的折磨。 所谓“隐身容易隐心难"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可见, 隐逸者并不是好当的, 也不是随随便便什么人都可以当的。
    我们知道, 人生在世, 每个人都只能选择一种生存方式, 我们一旦选中了某一种方式, 那么也就预示着我们必须自动放弃其他各种生存方式, 所谓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的道理就在这里。当年严子陵把物质享受与心灵自由分置于心理天平的两端, 最后毅然放弃种种优越的物质享受, 以孤贫、 潦倒为代价换取了人格的独立与心灵的自由, 从而实现了对固有的生存方式的超越。 在当今社会, 严子陵的所作所为给予我们的又该是一种怎样的启迪呢?
    当然也有人说严子陵当年拒封官位是在待价而沽, 那么要问, 皇帝都亲自出马相邀了还有什么价好沽的? 还有人说严子陵是在故意作秀,我真不知道世界上还有人会用一辈子的清贫来作这的“秀” ? 记得梁启超在评价陶渊明时所说的一段话, 我认为是最为中肯也是最准确的。 他指出陶渊明之所以选择了隐逸, “并不是因为隐逸高尚有什么好处才如此做, 只是顺着自己的本性的自然” 。 是的, 隐逸者, 后世的人看上去很美好, 很值得称羡, 但古往今来能真正做到淡泊闲远, 真正实现逸智处世的, 除了陶渊明、 严子陵等数得过来的几个人外, 还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得到呢?
    下钓台的路上, 我的脑海里反复回旋着南宋诗人范成大的询问: “鸡虫影里, 见了还追逐。 山间林下, 几个真能幽独? ”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