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史逐渐成为史学研究新领域。10月14—17日,由中国社会史学会主办,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三峡大学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和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的“第十六届中国社会史学会年会暨中国历史上的国计民生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湖北省宜昌市举行。来自国内外的130余名学者就学科发展、宗族家族、日常生活、区域社会等议题进行了交流。 总结学科发展历程 第十六届年会是中国社会史发展的阶段性总结会议,多位学者回顾了三十多年来社会史学科的发展历程,反思了本学科现存的问题,并对发展前景进行了探讨。中国社会史学会会长、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常建华认为,近十年来,中国社会史研究呈现开放和多元趋势,未来社会史研究的发展趋势应是社会空间的扩展、重视社会史与文化史的结合、强调跨学科视野。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李长莉采用统计分析方法,直观地呈现了长期以来社会史研究持续发展的态势。 多位学者从各自研究领域出发,探讨了社会史的发展趋向。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刘志琴梳理了古代贤哲的物用思想,认为重建现代日用之学是研究传统文化的重要路向。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梁景和根据自己的研究实践,呼吁社会史学者加强社会文化史研究,继续开拓新领域。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余新忠考察了21世纪医疗史研究兴起的内外因素,强调在日常生活语境中关注历史上的生命,在对生命的关怀中彰显历史研究的价值。 关注基层社会组织 宗族是中国基层社会的重要组织,与会学者多以个案形式,呈现明清以降区域社会的复杂面相。中山大学历史系副研究员任建敏分析了明中叶广东禁毁淫祠寺观背后围绕寺田产生的利益争夺和赋役政策的变化,揭示了禁毁淫祠对珠江三角洲宗族和社会的影响。暨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副教授黄忠鑫考察了明万历至清康熙时期婺源县图甲、乡约、保甲三类乡村基层组织编排方式的变化,认为这一时期乡村行政组织运行过程中存在多重依附关系。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教授刘道胜研究了清代安徽省祁门县的公祀公会,并将其定性为乡村基于契约而维系的实体性合作组织。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洪均通过梳理明清时期汉正街商业发展脉络,呈现了汉口社会商业化的历程。 宗族在传统社会是如何发挥作用的,也是与会学者关注的重点。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教授卞利通过考察安徽省率水流域茗洲村吴氏家族与首村朱氏家族的祖墓诉讼案,揭示了明清徽州地区大姓望族间的势力消长。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杨国安基于鄂东南袁广村的墓碑资料,探讨了移民宗族想象和构建早期祖先的现象。南昌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黄志繁考察了宋明时期吉安地区从同姓到同宗的实践,指出无血缘关系的同姓群体整合成具有世系的同宗群体,形成了独特的宗族文化。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徐茂明依据报刊资料,分析了20世纪上半叶我国各界有关家族改造问题争论的背景、过程、依据、目标和方案,厘清了国人对传统家族制态度的变化。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