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史受到重视 日常生活史是社会史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从历史上的生活琐事中可以看到较为广阔的社会场景。山东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赵树国以明末清初小说《醒世姻缘传》为史料,对比了17世纪山东城乡民众日常和非常情况下的经济支出变化,强调了政治清明和社会安定对民众生活的重要意义。山西师范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副教授张明借鉴政治学理论,提出“私交政治”这一概念,并分析了清代“私交政治”的根源、特征及后果。湖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所教授雷平讨论了嘉庆和道光之际士人普遍贫困化的原因、表现及应对之策。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胡俊修则将视线投向民国中后期武汉农村移民的底层生活,呈现了其移民动机、身份认同与边缘化地位。武汉大学历史学院谢盛博士利用明清笔记小说资料,探讨了西洋器物在明清中国的传播过程以及时人的心态变化。 个人日常生活史研究也受到与会学者关注。湖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所教授周积明考察了文史名家邓之诚的日常生活,通过分析民国时期文人之间的交际往来,呈现了相关社会生态和社会风习。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文史研究所副研究员路彩霞以湖北省武昌县中医朱仁甫为个案,透视了近代社会变革下中部县城普通中医群体在日常生活层面的惯性与微澜。 注重区域社会变迁 湖北省宜昌市被誉为“水电之都”,与此相呼应,与会学者探讨了历史上的农田水利、防洪堤防问题。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暨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张建民考证了唐代至明清历史文献中的“葑田”,探讨了“葑田”与水环境的互动关系,认为“葑田”是江浙、云南等地具有漂浮农业性质的水土利用方式。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钞晓鸿以明清关中引泾灌溉工程为切入点,探讨了环境、州县博弈与水利建设之间的内在关系。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钱杭具体考察了萧山湘湖工程方式,认为采取的对策是否合理,应从当时和长远两个角度考量。湖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所教授郭莹考察了清代荆州兴修堤垸的经费来源、兴修制度的具体变化,揭露了堤垸兴修中腐败问题的根源。 社会史研究一直重视地方文献和民间文献,尤其是新发现的地方历史文本。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文史研究所研究员潘洪钢在对青州驻防八旗的研究中,充分利用了新发现的粮饷残册。青岛大学法学院教授杜靖主要依据田野调查,得出了中国宗族以等差数列规律发育的结论。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刘平介绍了中国本土历史人类学开辟者田汝康的学术贡献,以此反驳历史人类学嫁接说。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教授行龙认为,运用阶级成分登记表时,要尽可能与区域史料、田野调查、档案资料等进行比对。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阿风具体分析了宋元明时期徽州方志、族谱、文书文本的异同,认为早期公私文献的来源具有相似性。 聚焦国计民生 本届年会的主题之一是历史上的国计民生。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陈宝良探讨了明代地方官纠结于催科抑或抚字的矛盾心态。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暨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教授陈锋考察了明清易代之际食盐供销体制的具体变革情况,厘清了清初盐商身份、承允标准。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黄国信分析了嘉道年间官商联手在湖南南部促成粤盐私盐市场这一史实,认为要理解传统市场体系,必须关注政治与社会问题。河北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肖红松梳理了民国时期北平市民三次抗争华商电灯公司高电价的事件,呈现了政府、用户、公司关于电费价格的博弈与妥协过程。江西师范大学南方古村镇发展与保护研究中心教授梁洪生回顾了江西省流坑村的历史,认为在解读历史文化名村时,要防止“文化”泛化和无节制拔高现象。 在会议收到的论文中,与会学者普遍注意到国计民生之间的内在关联。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唐仕春以明清同乡京官印结为切入点,展示了同乡群体、同乡观念与制度日常运作的互动。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副教授丁修真考察了明代举人科考路费问题,认为人才选拔与经费资助的定额化反映了传统社会的演变。华中师范大学近代史研究所特聘教授李伯重分析了19世纪20年代松江府华亭县、娄县居民的寿命、知识、生活水平,认为时人生活水平较高,这一结论与传统看法迥然有别。 (作者单位: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文史研究所)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