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转星移,周而复始。吉羊呈祥辞旧岁,金猴献瑞又一春。丙申猴年如期而至。 猴,属灵长类哺乳动物,机灵敏捷、活泼好动,模仿能力强,有着与人类极为相近的习性,长期以来被视为人类的祖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猴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容。 猴祖崇拜 先民对猴祖的崇拜,是猴文化灿烂的开端。从最初的古羌族到炎、黄二帝再到夏、商,猴祖崇拜的影响贯穿始终,见证了原始部落、王朝的兴衰,孕育了华夏子孙自由、顽强、拼搏进取的精神气质和民族特色。 据郭沫若先生考证,从神话人物帝喾为动物神祇猴,可以推断猴曾被当做原始图腾。时至今日,中国还有许多少数民族尊猴为“祖神”。藏族古称吐蕃,吐蕃人以猴为祖图腾,古有“纹猴面”的习俗。羌族的著名神话“木姐珠与冉必娃”讲述了女子木姐珠与猴子冉必娃婚配孕育了人类,所以猴子被羌族人视为祖先。广西壮族自治区南丹县瑶族黄姓以“母猴”为其始祖。传说打下九个太阳和月亮的黄家兄弟就是猴妈所生,为纪念猴妈,瑶族人禁止打猴吃猴。此外,纳西族、傈僳族、土家族、高山族、怒族、西南地区的彝族等民族也视猴为始祖,布依族还有专门的“猴节”。这些地方的人们每年都会在各自的祭祖日通过祭祖,驱瘟避邪,祈求风调雨顺,家人平安,丰收富足。不仅在中国,国外也有崇猴的风俗。比如,印度宗教界就视猴为神,崇拜神猴。居住在寺庙中的猴子吃着教徒们供奉的食品,逍遥自在。 与猴有关的种种习俗,都表达了人类对猴的喜爱之情,崇拜之意。 寓意吉祥 《礼记》《楚辞》《吕氏春秋》《山海经》《水经注》《博物志》《齐民要术》《抱朴子》《世说新语》《太平广记》等古籍名著中都有对猴的描述和有关猴的神话故事,可见猴与人的渊源之深。从唐、宋开始,传统民俗中便以猴为吉祥、显贵、驱邪纳福的象征。相传旧时马厩上总要系上一只猴子,作用是避邪、去除瘟病、守护马匹安全。古文献中也有记载,养马的人在马厩中养一只猴子,由于猴对骡马的疾病很敏感,常能帮人发现马病,防止瘟疫扩散。孙悟空被玉皇大帝官封为“弼马温”,即取“避马瘟”的谐音,故事由此而来。 侯是中国古代的爵位之一。《礼记·王制》云:“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猴”与“侯”谐音,有“加官封侯”的象征之意。“猴”与“马”同时出现,表达的是“马上封侯”;猴子托印、捉蜂或一只猴子爬在枫树上挂印,被寓为“封侯挂印”之意;一只猴子骑在另一只猴子的背上,则是“辈辈封侯”。以上题材表明的吉祥寓意我们在许多古代的屏风、书画、金银器、陶器、玉器、木雕中时常能发现。此外,猴子喜食桃子,《西游记》中也有孙猴子偷吃王母娘娘蟠桃的故事。桃为五木之精,是增寿的瑞果,抱桃猴乃贺寿之神,民间亦有谚语“猴桃瑞寿”。这些都蕴含着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愿望和对吉祥如意的企盼。 由于“猴文化”所具有的吉祥寓意,猴也成为了书画艺术家在创作中喜闻乐见的题材。清代的冷枚、沈铨、张问陶、任熊、任颐、任预、程璋、慈禧太后,近现代的齐白石、张大千、徐悲鸿、高奇峰、溥儒、关良、来楚生、赵少昂、刘继卣等人都画过不同主题的猴,或动或静,活灵活现,妙趣横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