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上海1月7日电(记者吕梦荻 李玉 通讯员顾炜)1月6日,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主办的“十月革命的社会评价与争鸣”专家座谈会在沪举办。与会学者围绕十月革命的研究现状和当代认知等议题展开研讨。 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刘鸣表示,在十月革命一百周年之际,从多个层面认识十月革命的价值,把握研究现状,对推动学术研究和理论创新都具有重要意义。 上海社会科学院原党委书记潘世伟认为,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并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将十月革命开启的道路向前延伸。“我们既要看到十月革命的价值及其对中国的影响,也要充分认识中国对其实践的超越和理论发展的贡献。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与会学者认为,应从多个层面认识十月革命的意义。对当时的俄国而言,十月革命开启了新时代,在短期内帮助其加快了现代化步伐。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十月革命是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成功实践。从人类历史现代化进程的角度看,十月革命打破了西方中心主义的现代化道路迷信,改变了部分国家的发展道路,并实现了赶超式的现代化。对国际格局而言,十月革命改变了东西方的力量对比,世界格局发生了深刻改变。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张建华对十月革命研究的新的时代特点进行了介绍。俄罗斯学界更多是将其作为具体问题展开研究,从文明史观的角度切入;西方学界的一些研究从文化史、社会史和全球影响的角度切入;中国学界则更多关注十月革命对中国革命的意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