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画像石是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作为墓室、祠堂或门阙的建筑材料,它集绘画、雕刻为一体,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其中描绘的历史故事尤其多,「荆轲刺秦王」即为其中一例。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年,《战国策》和《史记·刺客列传》都有记载,其记叙内容大致相同。《史记·刺客列传》中的记载更加丰满,尤其是细节上的描写生动传神,人物塑造上也十分成功。 秦王政灭韩、赵二国后,兵临易水,向燕国边境压来。燕太子丹即请荆轲以燕国使者身份,以投降归顺的名义伺机刺杀秦王。秦王未料有诈,隆重接见。荆轲、秦舞阳捧盛放樊於期人头的匣子、地图走到秦王面前,荆轲「图穷匕首见」,左手揪秦王袖子、右手操匕首直刺,秦王撕断袖子逃脱,绕柱而跑。侍医夏无且拦腰使劲抱住荆轲,使得秦王有机会挥剑斩断荆轲的腿。荆轲拼力将匕首向秦王投去,只击中了柱子,于是秦王左右侍卫上前杀死了荆轲。 「荆轲刺秦王」画像石 故宫博物院慈宁宫雕塑馆展厅里陈列着一件陕北绥德出土的墓门楣画像石,石上的雕刻讲述的就是「荆轲刺秦王」这一故事。此画像石画面上栏的两角分别雕刻日月轮,在连续的蔓草纹饰中雕刻有玉兔、九尾狐等珍禽异兽。下栏的天空刻有六只鸟在飞翔。画面一侧刻画一名武士奋力拉弓,箭指猛兽,即将射出。另一侧是一武士骑在四蹄腾空的马匹上,回身面对张口狂啸的猛虎,搭弓射箭。中间画面刻绘「荆轲刺秦王」行刺瞬间的情形:秦舞阳头戴进贤冠,着长袍,捧着督亢的地图跪拜,吓得浑身发抖,樊於期首级置于盒内;荆轲怒发上指,跨步躬身,用匕首刺秦王不中而击穿铜柱;侍医夏无且拦腰使劲抱住荆轲。 渐趋生动与自然 乍看之下,由于画像石雕刻人物都是剪影的形态,没有五官等详细的刻画,所以很难辨认出刻画的是怎样的人物故事。通过和同时代诸多描述「荆轲刺秦王」故事的画像石作对比,可以看出其刻画布局、构图的相似性,进而可以初步确认,这件墓门楣画像石上所刻画的就是「荆轲刺秦王」的故事。 「荆轲刺秦王」画像石在汉代屡屡出现。河南南阳针织厂汉画像石墓北主室西壁上的刻画「荆轲刺秦王」,只有荆轲、秦王、秦舞阳三人,画面简洁,只抓动态的瞬间描写。画面中部,荆轲举匕首刺秦王,动作迅猛,紧身衣服增强了力度感。秦王慌忙避开匕首拔剑,曳地的长衣又给人以稳定感。惊慌失措的秦舞阳与荆轲刺杀秦王的画面产生对比。 山东嘉祥武梁祠堂也有「荆轲刺秦王」画像石(第一幅的第四层)。画像石上画面为中间一柱,上插匕首。柱左边一人回首作惊避状,其右榜题「秦王」二字。柱右边一人怒发直竖,双手上举作狂奔状,一人双手抱持其腰,右上榜题「荆轲」二字。荆轲前一人惊恐伏地,榜题「秦舞阳」三字。地上一箧开盖,内盛人头,榜题「樊於期头」四字。 武梁祠西壁也有一块「荆轲刺秦王」的画像石,画像采用荆轲被断股后投掷匕首的场面。画面中的荆轲被侍卫抱住,意欲挣脱。陕西神木大保当画像石的画面为中间有插着匕首的铜柱,人物有荆轲、秦王侍卫、秦舞阳,还有盛有樊於期首级的匣。画面中荆轲刺秦王图像生动,刻画细致。 同时,画像石外层刻画西王母等仙界图像:西王母端坐云端,墓主乘坐一龙四凤引行的轺车奔向西王母。人物刻画由简到繁,由粗放到精致,表现出墓主人向往仙境的同时又崇尚忠义。 浙江海宁长安镇画像石墓的「荆轲刺秦王」画像石上也表现了荆轲投掷匕首的情节,人物有荆轲、秦王、秦舞阳、秦王侍医夏无且、抱着荆轲的秦王侍卫,还有装有樊於期首级的匣盒。画面采取铜柱居中的构图,安排荆轲与秦王侍卫在柱的两旁,秦舞阳在右部,秦王与侍医夏无且、樊於期首级匣盒在左部。画面上荆轲、秦王侍卫、秦王、侍医夏无且处于运动状态,秦舞阳、匣盒则为静止状态。运动状态有雷霆万钧之势,而静止状态更衬托出动的力度。 从河南南阳汉画像石开始的画面上只有荆轲、秦王、秦舞阳等人物的简约疏朗,到武梁祠画像石上更自然真实的艺术表现—增加了盛装樊於期人头的木匣、秦王侍医夏无且、秦王侍卫等形象。武梁祠画像石上刻画的投掷匕首的情节,决定了画像石上的画面以铜柱分左右画面的构图。浙江海宁汉画像石上刻画的「荆轲刺秦王」画像给人耳目一新的风格,动静结合,异常生动。陕西神木大保当画像石与故宫博物院慈宁宫雕塑官展览的绥德画像石相比,上面刻画的人物基本相同,但绥德出土的这块画像石居于重要的门楣位置,凸显其特殊的风格。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