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罗松说,当下黔西南文化氛围越来越浓,尤其是新生代年轻人,他们愿意组织并参与文化讲堂等学习活动,听黔西南故事,传承黔西南文化内核。罗松创作的《永康堡》摘取少数民族文学“金贵·新人奖”殊荣,为黔西南文化传承书写了新的篇章。 “2015年什么感想?还真没感想。我们做文物保护工作的,不分白天黑夜,晚上回家脑袋都在想‘哪项方案做了没?哪处文物修缮了没?匆匆忙忙年就到了头。’”1996年参加工作至今,刘氏庄园管理所所长罗松早已与文物结下了不解之缘。风吹日晒、刮风下雨,数十年如一日奔赴工地,在每个需要维护的文物基地,留下密密麻麻的足迹。 2015年首届国际山地旅游大会在黔西南举行,这对黔西南民族文化走向世界创造了契机。一面是布依民俗兴义陈列馆的修筑,一面是滨河步道解说词的梳理,任务量本已繁重,加之汛期雨量过多,罗松和同事们没少吃苦。布依族的吊脚楼依江而建,历史悠久,记载了布依人家日常生活的真实图景。为了保护木质吊脚楼免受风雨侵蚀,还原珍贵文物的历史原貌,罗松和同事们需要将其移至别处。逐一编号、拆卸、运送下山后,颠簸五六十里路送到布依民俗兴义陈列馆,由地地道道的布依族工匠重新组装。天降大雨的时候,村子里寸步难行。罗松多次增派吊车,花费超出平日4倍的精力和工时,克服万难确保工程按时竣工。滨河步道解说词设计,也受到大雨的阻挠。为赶工期,罗松无数次披上雨衣,来回往返于9公里滨河步道间,时而考察民情,时而捕捉灵感。为10余处重要观景点斟酌词句,提前完成了既定任务。 对罗松而言,文物保护不仅仅是一份职业,更衍变成潜移默化的爱好和习惯。工作之余,罗松会约上一群爱好研究黔西南历史文物的朋友,到寨子里转转。只要有新发现新线索,罗松就兴奋起来,一定要拍下来,反复研究、多次实地考察出了结果才肯罢休。罗松说,当下黔西南文化氛围越来越浓,尤其是新生代年轻人,他们愿意组织并参与文化讲堂等学习活动,听黔西南故事,传承黔西南文化内核。 在罗松等文物保护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刘氏庄园安全防范和防雷项目获批国家经费,刘氏庄园总体规划和茶马古道·贵州·兴义·马岭段(含木桥)通过国家文物局评审,这是罗松今年最欣慰的事。同时,罗松创作的《永康堡》摘取少数民族文学“金贵·新人奖”殊荣,为黔西南文化传承书写了新的篇章。 展望2016,罗松表示将一如既往探寻珍贵文物,撰写保护方案,争取更多国家立项项目通过并落地执行,同时希望黔西南社会各界积极加入到保护本土历史文物的阵营中来,共建黔西南文化高地,提升本民族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