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远流长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流传至今,成为众人熟知的历史故事,反映了汉民族文化价值的取向。司马迁撰写《史记》为此说道:「自曹沫至荆轲五人,此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荆轲刺秦王」画像石中,画面表现的正是荆轲谋刺秦王、匕首击中柱身的一瞬间。铜柱上露出的刀锋,表现出了荆轲孤注一掷迸发出的强大力量。秦舞阳的惊恐,衬托出荆轲临危不惧的神态。如此对比的手法,有明显的褒贬之意,意在歌颂荆轲的勇和义。雕刻家运用浮雕和线刻的手法,把「荆轲刺秦王」画面的整体感和节奏感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些艺术形象的产生和风格的形成,正是汉代审美的体现,反映了汉代天人合一、视死如生的理念。 陶渊明《咏荆轲》曰: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萧萧哀风逝,澹澹寒波生。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其人虽以殁,千载有余情。 诗歌按照事件的经过,描写了出都、饮饯、登程、搏击几个场面,尤其着力于人物动作的刻画,塑造了一个大义凛然的除暴英雄的形象。诗人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来烘托荆轲的精神面貌,在萧萧秋风中、滔滔易水上,回荡着激越悲壮的乐声。画像石上刻画的画面,也是要表现同样的意境氛围,歌颂荆轲的英勇无畏,这种浩然正气也正是后世所崇尚的,所以刻画在墓门石壁之上,以明其志。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