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观点 >

“集体记忆”理论的西方言说(2)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成祖明 参加讨论

    
    概念的纷扰与探析
    尽管“集体记忆”理论持续发热,但何为“集体记忆”,则一直模糊不清,哈布瓦赫也没有给出一个明确定义。更重要的是,他始终将“记忆的集体性”与“集体记忆”混为一谈,以致后来者相沿以误或无从定义。实质上,在哈布瓦赫的概念使用中,反复强调的乃是“记忆的集体性”,即“记忆的社会框架”,但这一概念同样模糊。
    根据哈布瓦赫的说法,这一社会框架首先是一个观念体系;其次是社会的各种习俗、戒律和法律制度体系;再次,它包括家庭、宗教、阶级等社会结构。这些实质上就是涂尔干所说的决定人的行为或活动的“社会事实”,即记忆受到这些“社会事实”的影响和重构,但又不尽然,因为这些社会事实并不能构成清晰的框架。这里所谓的“框架”,其实就是耶茨所说的记忆的时空场景,也可追溯到康德认识论思维的时空性。这一时空场景构成了记忆的框架与边界,而这个框架与社会事实同构。这便是边界认同理论的来源。
    上述争论也源于集体记忆和个体记忆概念的困扰。虽然哈布瓦赫做了区分,甚至将个人记忆称为“传记忆忆”,但他始终认为,离开了他人或集体,个体将无法记忆。反对者则认为集体并不能记忆,只有通过个体才能记忆。事实上,这些争论源于概念的混淆,哈布瓦赫强调的是记忆的集体性,而不是具体的个人或集体的记忆。直到保罗·利科,才从语义上对二者做出清晰划分。利科认为,既然从亚里士多德、奥古斯丁以来都将记忆定义为内部感知的过去,那么凡指称为单数的记忆都是个体记忆,如“我的记忆”,即是我内部感知的过去,别人无法感知,因此是个体记忆;凡指称为复数的记忆,如“我们的记忆”,是我们共同感知的过去,即是集体记忆。就记忆的集体性而言,利科认为,也存在着不对称性。当人回忆的时候,存在着“我—忆—所忆”的内部结构,当“我”悬置外部世界进入纯粹记忆时,这里的记忆更多的是“自我”记忆;如果仅仅指普通的记忆,则“集体”成分多一些。
    概括地说,“集体记忆”与“历史记忆”主要有以下区别:一是集体记忆是目前持续的思想,它的持续性不是人工的,而是自然地保持能够存活在集体意识中的过去。而历史记忆总是将过去分成不同时期,而每个时期总是对社会综合分析,以突出它与其他时期的差异性。二是历史记忆记录过去,而集体记忆保存传统;哈布瓦赫甚至认为“历史是单一的,也可以说仅有一个历史”;集体因成员不同就会有不同的记忆,一个集体中往往又会分为不同层次的小集体,从而形成集体记忆的多重性。三是集体记忆对过去一般没有明确清晰的时间,它总是在保持过去与目前的相似性中延续,在目前的社会框架和认识中对过去进行重构;而历史记忆则通过编年的方式,将过去并不连续的事件整合联系起来,赋予历史意义;历史学家借助理性,对过去的事件、观点进行选择,与过去和各种集体保持距离,以追求客观地重构过去。
    史学运用与反思
    既然集体记忆保存鲜活的传统,又与人的心灵密切相关,因此,一旦“记忆自身为一段可能历史的对象”时,不仅记记和传统被唤醒,也成功地克服了历史怀疑理性“批判的锋芒插入记忆之树与历史的表皮之间”所带来的破坏。正是基于此,皮埃尔·诺拉通过对法兰西民族叙事“记忆之场”的历史考察,成功唤醒了法兰西民族的记忆,对重塑民族认同和精神作出了重要贡献。
    记忆与历史并非截然相对,重大历史事件构成人们心灵记忆的基础。但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给人带来的却是巨大的心灵创伤。如何正确地面对这种创伤记忆,保罗·利科在《记忆、历史与忘记》(2004)一书中做了深入阐述。他认为历史学家的任务就是要使真实历史成为活的记忆,而不是抹杀、歪曲或尘封入档。只有对历史充分记忆、对罪行彻底忏悔,才会有真正的赦免、和解,抚平创伤,创造未来。这样,历史就有了鲜活的存在意义。古人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中国人民对战争带来的苦难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对和平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
    总之,“集体记忆”理论被广泛运用于历史学和社会学领域,边界在不断扩大。不过,相关研究仍集中于遗迹、电影、博物馆、大屠杀、法国革命等近现代事件。近年来,国内学界的研究也大致如此。相对而言,将集体记忆具体运用到传统经典和历史文本领域的研究则明显不足。事实上,很多时候历史与集体记忆相互交织。文本的历史或有灭失和断裂,失去文本的历史将很快蜕变成模糊的集体记忆,从现实的理解中重新建构。从集体记忆与历史记忆的相互关系出发,不仅对历史重构中的历史书写有一个客观认知,而且一些重大历史的“真伪”也变成了记忆重构与传统绵延的问题。
    同时也应看到,对于“集体记忆热”,近些年已有学者提出“术语滥用”和“语义过载”的警告。虽然理论和概念层出不穷,但能解决历史和社会问题的理论并不多见,盲目跟风的现象较为严重。正确的态度应是既不固步自封,也不盲目跟风,而是坚持理论为史学服务,与解决中国史学问题相结合,最终提出有价值的创新理论。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历史学院)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