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申年正月初一,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款款来临。人们带着满满的收获与期盼,纳祥迎新,增寿添福,欣欣然迈入又一新的时间单元。 “博物馆里过大年”,各地文博场馆又将围绕农历春节习俗和传统文化,集中推出展览、讲座、文创推广等丰富多彩的年味儿活动。观众朋友们扶老携幼,举家前往,徜徉在博物馆里知识浓郁、其乐融融的温暖氛围,向节日期间执着坚守于本职岗位的文博工作者不时投上饱含敬谢之意的眼神,同时也透射着对博物馆丰富开放内容、提升服务水平的热切期待。 我国是文化遗产资源大国,正在建设文化强国,但全国博物馆6亿多人次的年观众规模,与13亿多人口基数相比,的确还有不小的空间可以提升。在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物保护、让各类文化遗产“活”起来的系列重要讲话、论述精神指引下,博物馆等文博机构不断完善免费开放举措,公共文化服务功能日益健全,践行核心价值,引领社会风尚,对提升公众文化生活品质和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就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的公众文化需求与供给状况而言,与世界上博物馆先进国家相比,我国博物馆藏品保护研究、陈列展示的水平和服务能力还有不小差距,许多博物馆开放内容、服务项目的丰富性、多样性和吸引力、亲和力亟待增强。 回眸上一年度的文化事件,“石渠宝笈特展”,《清明上河图》,曾引发观众朝圣般排起7小时长龙,甚至还发明了一项名为“故宫跑”的运动项目,展览背后显露的是公众强烈的文化消费需求。在如火如荼的节日文化消费海洋里,博物馆尤应开启供给侧改革尝试,推出更多更好、高品质、有创意的特色文化产品。 ——着力加强陈列展览的精心策划和组织,依托文物资源优势,反映最新研究成果,推出丰富多彩的主题性、原创性展示项目,围绕展示内容进行文化产品研发,组织好观众可参与、可互动、可体验的特色活动,努力使每一位参观者均有所获,高兴而来、满意而归。 ——在增强服务能力、拓展能力和创新能力上下大力气,通过富有成效的实践探索,让博物馆的展览及各项服务插上“互联网+”的翅膀,以门户网站、APP和微信、微博等形式在各类移动终端上不间断推送,实现技术进步、效率提升给公众带来的惬意、便捷,以及耳目一新的文化体验。 ——用好节日文化平台,努力扩大博物馆文化活动的传播力、影响力,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培育公众的博物馆意识,让参观博物馆、共享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成为国民的生活习惯。平日里,很多国人对博物馆面向社会的展览等文化活动知晓不够、参与不多,症结可能有多种,但博物馆吸引力还不足够强大,公众的博物馆情结培育尚不到位,当属原因之一。博物馆与传统节俗文化本就有着天然的关联,何不抓住欢乐春节的生活契机普及一下博物馆文化呢? 猴年伊始,春意盎然,各项事业已经跨入“十三五”规划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开好头、起好步的关键时点。我们的文博机构要在每一个类似春节这样的传统节日里绽放精彩纷呈的陈列展览,推出贴近观众的珍贵文物、知识内容和体验样式,提供热情周到的开放服务和温馨可心的文创产品,在丰富公众假日生活的同时,把文物蕴含的精神价值发扬光大,把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传播开去。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