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宣城是出产宣纸的地方,宣纸为文房四宝之一,历来为文人雅士所喜爱和重视,由此宣城成为读书人的向往之地。当然宣城的闻名天下,也与南朝大诗人谢脁密切相关。唐贤李太白曾六下宣州凭吊之,写下 “一生低首谢宣城”诗句,谢脁楼更为后人景仰。 谢朓楼与岳阳楼、黄鹤楼、滕王阁并称江南四大名楼。1937年日寇炸毁了谢朓楼,致使名楼不传。我悉知谢脁和谢朓楼,是少年时读了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诗后,对李白“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诗句,特别喜欢。虽说“少年不识愁滋味”,但读到这样的诗句还是蛮触动心灵的,于是,谢脁和名楼留在了我的记忆里,凭吊斯楼,也成了我的一大心愿。 谢朓楼始建于南齐,初名高斋,相传为谢脁太守所建。唐初,在高斋旧址建北楼作为官府宴会的场所。尔后,谢朓楼屡废屡建,历经沧桑,今逢盛世,文运再兴。去岁春天,宣城市政府重修名楼,展示谢朓事迹,邀请我题写匾额并创作一副楹联。我高兴地接受任务,又怕题写不好,贻笑大方。怀着矛盾的心情,我特地造访了重新修建的谢朓楼。斯楼于1997年在高坡原址上重建,为二层楼阁,四檐高飞,曲径回廊,典雅庄重。宣城市文物局刘政局长与我一起拾级而上,在谢朓楼放眼望去,古城新貌,一派欣欣向荣。“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李白的诗句不由脱口而出,怀古之幽情顿生,为谢朓楼题好字、写好联的信心倍增。 在中国文学史上,谢朓是一个绕不开的人物,他因与南朝宋大诗人谢灵运同宗,诗风深受谢灵运的影响,人称“小谢”。谢朓诗风,以清新、清丽、清俊见称,用字细腻而妍丽工巧。 谢朓留下的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至今为世人所传诵,在我国诗坛上具有特殊的贡献与地位,有“继汉开唐之功”,连狂傲不羁的诗仙李白都向谢朓 “低首”,这绝非偶然。杜甫称“诗接谢宣城”, 谢脁同时代的文学家沈约称 “调与金石谐,思逐风云上”,“二百年无此作也”。梁武帝则说:“三日不读谢朓诗,便觉口臭。”谢脁融情入景的山水诗风,直接影响了王维、孟浩然等唐代山水诗人。我读谢朓的诗赋,完全是受李白点赞的影响,感受其大气和深幽。如“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徒念关山近,终知返路长。秋河曙耿耿,寒渚夜苍苍。引领见京室,宫雉正相望。”这正表现了诗人彷徨的心情,连景物都笼罩了凄凉的气氛,远超同时代文人表现的力度和高度。 谢朓,官至尚书吏部郎,官场恶斗,让他心力憔悴。明帝建武二年(495年),他出任宣城太守两年多时间,从政宽简,亲民恤民,社会安定,颇有政绩。公务之余,谢朓徜徉于宣城的大好山水,闲情逸致,吟哦不绝,抒发内心的畅快。诗人洒脱不羁的个性和才情,得到空前的释放。在宣城谢朓度过了一生中最美好、最快乐的时光。宣城秀丽的山川,成就了一代诗杰谢朓;谢朓的才情,更增添了宣城的文化底蕴。后谢脁卷入王室内部斗争,秉性耿介的他惊愕于同室相残,坚持正义,反遭诬陷下狱,含冤而死,年仅36岁,让后人扼腕叹惜。 日前,我应邀再次考察宣城,看到自己书写的“谢朓楼”、“江南名楼”匾额已经高高悬挂在名楼的南北两侧,黑色的底子孔雀绿的字,在喜气洋洋的仿古大红灯笼的映衬下,特别显眼。楼四边雕栏玉砌,青石铺路;原本斑驳的窗牖虽已修缮,但修旧如旧,古朴依然,雅致犹存,让人看了特别舒心。夜幕降临,华灯初放,谢朓楼流光溢彩,辉煌璀璨,如同人间仙境一般。走进楼门,一眼就见到我撰联题书的楹联被雕刻在抱柱上。撰写楹联时,我想李白的梦想“欲上青天览明月”,现在已成为现实,飞船上天,南水北调,不必再言愁矣。于是我撰写道:“余登谢公楼大兴古今之慨,特用诗仙诗意转进一解,为联并题词曰:‘水道按需而通,抽刀何起江湖恨;青天凭智可上,举酒真当慷慨歌。’” 站在楹联前,思绪万千,尽管我很用心,但不知读者大家是否赞同我的想法,我有点惶恐。 我国诸多名楼,往往因为拥有一篇传世的词赋而誉满天下,如岳阳楼因范仲淹之文而扬名,黄鹤楼因崔颢之诗而传颂,滕王阁因王勃之赋而风弥。谢脁楼亦始建于名人,得名于名人,文脉传承了1500多年,历代文人墨客慕名而来,赋诗无数,在历史上的声誉以及在文化史上的影响,少有比肩者。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