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地区国别史 >

晚明东亚海域地缘政治变迁与天津镇、登莱镇的建立(3)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国家航海》 赵现海 参加讨论

    三、登莱镇的建立
    山东半岛是中国大陆伸入东亚海域突出之地,岛屿众多,“登州三面距海,去城三里许,惟西南地接莱州府。海中浮岛不可殚述”,[31]是山东半岛与东海之结合部。不仅是中国北方海洋经营战略前沿,而且与辽东镇隔海相望,是明朝控制渤海湾,构建京东海防体系南部支点。顾炎武便称:“登州备倭之设,祖宗为京师,非为山东也”,“故论京师,则登州鼐大门,而天津第二门也,安得不于登备之”。[32]明朝建立后,对于山东半岛之军事定位,一为支援辽东镇,比如山东粮食、棉花经登州运往辽东。[33]“登州府每岁转运绵布,赴辽东都司,给赐军士”。[34]二为负责防御倭寇。明朝在山东沿海之地广建卫所。“山东缘海设十卫、五千户所,以备倭寇。其马步军专治城池、器械,水军专治海运。”[35]其中便包含半岛北部之登州卫、莱州卫。[36]朱元璋将其定位为控制东亚海域之前沿地带。“改登州为府,置蓬莱县。时上以登、莱二州皆濒大海,为高丽、日本往来要道,非建府治、增兵卫,不足以镇之。遂割莱州府文登、招远、莱阳三县,益登州为府,置所属蓬莱县。复以青州府之昌邑即墨、高、密三县补莱州府。”[37]明朝从而在这一地区重点布防。
    乙酉,山东都指挥使周房言:所属宁海、莱州二卫东濒巨海,途岸纡远,难于防御。近者审择莱州要害之处,当置八总寨,以辖四十八小寨,其宁海卫亦宜置五总寨,以备倭夷。诏从之。[38]
    巡按山东监察御史及都司、布政司、按察司奏:“比者,登州卫指挥戚珪言山东之地缘海,洪武中置十卫五所分守其地。今都指挥卫青以诸卫所官军三千八百人俱于登州备倭。而倭寇往来之地,城寨空虚,乞调还各守其地。诏臣等计议,宜如珪言为便。”
    都指挥卫青奏:“昔奉太宗皇帝制谕,令统领备倭,不得分散势力。今其所议有乖前旨。兵部请仍令山东三司及巡按监察御史与青会议。”既而,都指挥同知王真等奏:“青原领捕倭马步官军通三千八百四十余人,除登州诸处往来操备外,每岁至夏分戍即墨等三处。今议官军宜令常于其地操备,更不聚于登州。如有警急,互相应援。仍令青总督其事,所用粮草皆于旁近州县应纳官者给之,庶势力不分、军民两便。”从之。[39]
    并于登州以北海域沙门岛重点置防。“山东都指挥使司奏:登州卫沙门岛乃朝鲜、辽东往来冲要之处,守备仅七百余人,寇至难以防御,请益兵。命以五百人益之。”[40]嘉靖初年,登州已设“备倭”武将,以都指挥级别武将充任。[41]由于登州海岛众多,不便控制,明初曾采取内迁渔民政策。“刘公岛,在县北九十里海中,岛中多林木。旧有辛、汪二里居民,国初,魏国公徐辉祖徙之近郭,今其居址尚存。”[42]但在明中后期仍然逐渐成为逃民聚集之所。“若沿海岛屿环抱,可为天造之险,亦为逋逃之薮,利害等也。”[43]隆庆时期,为控制流移山东半岛缘边海岛之辽人,明朝开始加强对沿边海洋之控制。
    山东守臣言:“青、登、莱三府海岛潜住辽人,辽东累年勾摄,既不可得,而山东虚文羁縻,终非永图。臣等博博群策,有安集之议七焉。一定分管。青州诸城县分管斋堂岛,莱州府胶州分管灵山岛、竹槎岛,即墨县分管福岛、大管岛、小管岛、田横岛,掖县分管芙蓉岛,登州府文登县分管刘公岛,宁海州分管崆峒岛、青岛、宫家岛,蓬莱县分管沙门岛、长山岛、大竹岛、鼍矶岛、黑山岛、小岨岛,黄县分管桑岛。三府共二十岛,辽人附居者皆籍而抚之。一严保甲。大岛每十家为一保,保有长,仍立一总保、副保,以约束诸保长,小岛止立一保长,朔望诣州县受事,岁报户口之数。一收地税。今各岛见耕地八千三百八十六亩,宜比寄庄事例,亩量税银五厘,每岁十月各送保长输官,以充巡察海道、备倭都司修船之用,新垦者续报,敢匿者罪之。一查船只。各岛辽人渔贩船只,大则税银二钱,小则一钱二分,各输州县,以充修船之用。敢有擅用双桅远泛海洋,或近高丽者,罪无赦。一平贸易。辽人既为编氓,一切贸易宜与土人彼此均平,禁不许入夜私交,以生他衅,亦不许货违禁物。一专责成。安辑抚绥,当责成海道及都司,乃有统纪,必明法令,毋务姑息。一修哨船。往时海道及都司同处登州城,各有哨船,故各岛流人,望风远避。今海禁日弛,乞将臣等所造海鵰船十艘、辽船八艘,饬后人修理毋坏。一杜续逃。各岛安插既定,辽人避事,必有续逃者。宜令辽镇重禁金州等处人,毋复越海。”上从之。[44]
    虽其政策指向仍为内向控制,而非外向开拓,大体仍可视为陆地农业控制模式之延伸,而非海洋航行管理模式之发生,但毕竟加强了对沿海区域之管理,相应属于明朝边疆政策之“新生点”。
    万历后期,登州、莱州皆已设分守参将。[45]登、莱二地战略地位上升之契机是“壬辰倭乱”的爆发。“万历二十年,因倭寇朝鲜,调集南北水陆官兵防海,登遂为重镇,与诸边等。”[46]“壬辰倭乱”中,部分从东南沿海调遣之“南兵”亦经登州运往朝鲜战场。“总兵李承勋上言:登州原募南兵,业已练成节制。乞许带往朝鲜,以充标卒。……部覆许之。”[47]万历二十五年,“上命周于德充提督天津登莱旅顺等处防海御倭总兵官。”[48]
    至迟在万历四十七年,登州已设副总兵。[49]肖立军指出天启元年(1621),明朝则已设置登州总兵官。[50]“初(登州海防道按察使陶)朗先守登时,尝建议登、辽当相联络,欲令登州总兵于春秋二汛,会同辽东总兵合操于旅顺、皇城之间,使登兵、辽兵技相习、貌相识、心相和,缓急可互相策应。”[51]《明熹宗实录》亦明确记载“以副总兵沈有容升署都督佥事,充总兵,驻登州。”[52]登州遂与莱州相结合,形成登莱镇。“铸登莱防海总兵官关防给沈有容。”[53]“自奴酋发难,建三方布置之局,开镇登、莱。”[54]“天启改元,辽、沈相继覆。熊廷弼建三方布置之议,以陶朗先巡抚登莱,而擢有容都督佥事,充总兵官,登莱遂为重镇。”[55]即天启元年,明朝建立登莱镇。时人称之为“登莱镇”或“登镇”。兵科都给事中蔡思充称:“自榆关以东及天津、登莱二镇。”[56]“督理军务大学士孙承宗又言登抚未可遽裁,登镇仍当早计。……”[57]倪元璐《覆奏并饷疏》中,亦列有“登镇”,即登莱镇。[58]
    鉴于辽东与女真战事,明朝遂改朝鲜贡道于登州。“改朝鲜贡道自海至登州,直达京师,从朝鲜国王李珲之请也。”[59]鉴于辽东战事吃紧,登莱镇军队遂承担其保障渤海通道职责。总理辽饷户部右侍郎毕自严称:“今登州总兵沈有容新议出海于旅顺、皇城、广鹿、平山等岛相机进剿,如遇运艘经过,便当拨兵防护,期保无虞。”[60]军队多数并不驻防本地,而是应援辽东战事。“兵部尚书王之臣覆:巡抚登莱李嵩疏奴难之初,登州原集重兵,足称雄镇。顷以逆虏犯朝鲜,东师孤注,于是尽撤防汛兵舡,从事海外。……”有鉴于此,明朝又从莱州增调兵力、防御此地。 [61]
    天启五年,针对辽东战事情形,明朝对渤海防御体系加以整合,在旅顺归属问题下展开讨论。
    登莱巡抚武之望疏陈海外情形及防御机宜:论地势,则旅顺与登州相近,而与东镇差远;论人情,则旅顺与东镇相宜,而与登州稍疏。若欲专属东镇,当令毛帅选将分防于旅顺并各岛之间;若欲专属登州,请罢东兵,令其专守东南,而登镇之兵选将分防,一如前例。从前议,则登镇止应设副将一员,驻扎登州,与道臣共弹压;外设参游或守备一员,驻皇城岛为接济。而抚镇二臣驻扎于大海之南,兵马无多,缓急难就,似应裁革。从後议,则旅顺口应添设参游或副将一员为主将,而东西诸岛量添守备四五员,以为分防协守之助。而镇守时出皇城岛为接济。此两策者,总听斟酌也。诏户、兵二部确议具覆。[62]
    结果便是旅顺归登莱镇管辖。登莱镇借此控制了渤海海峡南北通道,从而将北京东部海防体系连为一体,形成封锁渤海湾、接济辽东镇、拱卫北京城格局。
    兵部覆登莱巡抚武之望疏,言:登镇距三韩一大海,为东镇接济则易,为三方并进则难。向来当事者,多侈大其词,以勤庙堂之东顾。抚臣不言防内侵,不言可进战,而以牵制自居,一何料敌审而持议平也!事在牵制,则皮岛与旅顺左右犄角焉。若论事权之专一,属旅顺于东镇,非不称便,然筑城而毛文龙不能协力,丧师而文龙不能救援,鞭虽长有难及矣。而自登至旅顺,缩言之者曰七百里,(王)纾言之者曰千余里总之风顺一日夜可达。盖以形势论,旅顺为辽左四卫之咽喉,登莱、天津之门户,无旅顺则东镇之转输无从出海,朝鲜之贡使无由出途。登莱与虏比邻,亦有不安之势,是旅顺不可不固守也。以调度论,旅顺距东镇远而险声闻,虽可相通,缓急必难相拯,距登莱近而便兵将,易于责成,粮糈易于接济。且挑浚南关,非登抚不能任,华夷界口非登镇不能防,是旅顺应属登州必然之画也。今已设游击一员,专守旅顺,当专属登抚节制。其分岛各官,听登抚择人分布,咨题授职。南关堡挑濬听登抚择人,严阵架梁,相机兴工,无蹈前辙。……上是之。
    朝廷接受了这一主张。[63]但此前明朝已命东江镇张继善戍守旅顺,[64]毛文龙“移张继善等四员,特来驻防,在张攀势难与争,自应拱手逊避”。从而形成两镇相争局势。兵部采取骑墙态度、折衷其制,形成“初云禀成登抚,又云听毛文龙节制。傥一事而禀成者曰可,节制者曰否,令任事者安所适从?是教之贰也”矛盾局面。[65]最终,明朝在旅顺地区南北分界,实行二镇分管之制。登莱巡抚李嵩疏言:“今岁汛地与往岁不同,旅顺归之东镇毛文龙委官防守,皇城、龟矶等岛听登镇督兵防守,南北分界,制御各异。”[66]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