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考古学 > 收藏鉴赏 >

赵海涛:明末清初称粮容器“瓷升”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收藏快报 赵海涛 参加讨论

    ■河北秦皇岛 赵海涛
    本文所要介绍的这件明末清初量粮食用的“瓷升”,总长25厘米,高11厘米;口为方形,各边长23厘米;底呈方形,各边长16厘米,口直径23.5厘米,口沿厚度为1厘米;器身外部中间有两个卡口;底托是两条两边翘的直条。
    该器物外面,四周绘有青花石榴缠枝纹饰,寓意多籽多福。其中两面(图1)只有青花纹饰;另外两面(图2)对侧正中均写有一个“公式”字。据查资料,该字或可解释为“官”“皇”“贡”。该器内部(图3),每一面写有一个字,组合起来即为“五谷丰登”四字。内底图案总体呈现中间圆形、周边方形,表示天圆地方,寓意与天地同在,其中中间圆心处,写有篆书“福、禄、寿”,底心周围划分出四个框。综观内部,就是“五谷丰登,福禄长寿,天地同在,圆圆满满”。此物制作者独具匠心,有道是“放得稳,称不溢,倒清心”。该器规整、标准,纹饰绘画繁而不乱,十分精美。综合文献资料记载,专家认定该器为明清两代官府称粮用的容量器。在过去只见过用木制或铁皮制作的称量器,而唯陶瓷制作的并不多见。该器的出现,为研究古代量器提供了实物依据,意义非凡。
    称量粮“升”(斗),是一种计量工具,口大底小。古代粮食不称斤,容器使用石、斗、升。那么斗谷是几斤呢?一升米重1.25公斤,一斗为十升,十斗为一石;一升为十合,一合为十勺;一勺为十抄,一抄为十作;一作为十厘。
    中国古代计量方法极为精确,且为十进位制。即一斗为十升,每升约重1.5公斤;一升为十合,每合重150克;一合为十勺,每勺重15克;一勺为十抄,每抄重1.5克;一抄为十作,每作重0.15克;一作为十厘,约重0.01克(约一粒米)。一斛,古时早期以十斗为一斛,后来改为五斗为一斛。按照一斗30斤计算,一斛应为300斤或150斤。一石相当于一斛,一斛为十斗,一斗相当于现在的2千毫升。
    自古人类社会形成发展以来,特别是人与人之间,家与家之间,团体与团体之间,官府与百姓之间,经济交往都是一种特殊的方式,那就是以物换物。你给我一件衣服,我给你一把锄头。这样以满足对方的需要、喜欢、信任和心理平衡,也叫物物交换。到了封建社会官府、富豪把持着田地,租赁给贫民百姓耕种。贫民百姓辛苦一年,要向官府或富豪缴纳粮食。官府要向为官者或兵役发放俸禄。所以,就出现了石、斗、升、合、勺等量粮食的器具。类似的市场也以容量为准交易粮米。在科技不够发达,标准度量衡不够大众化的时代,民间普遍以“升”“斗”等容量单位来测量粮食的分量。
    在这种计量体系中,一升是一斗的十分之一。明末清初一直到民国,一升就是2000克(也就是现在的4市斤)左右。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或南北方容量也各不相同。民间所用的量粮食“升”“斗”更加混乱。有很多文字记载,就揭示了封建社会和地主统治阶级,放高利贷所采取的欺压百姓的手段,“大斗进,小斗出,凸斗进,凹斗出”。从而,使百姓苦不堪言。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官府也想了许多办法。到了清代后期,官府统一制定了官“斗”“升”。为征粮赋税,规定粮食交易中必须使用官“斗”“升”。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为统一度量衡,统一使用了市制,用木杆秤、地泵、电子秤等。这为公平交易,起到了重要的历史作用,推动了度量衡高度发展。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