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考古学 > 随笔 >

中国书的流变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北京日报 林山 参加讨论

    不久前的“世界读书日”,让读书这个古老话题再次被人们热议。
    世界在进步,新的电子媒介形式的出现,让读书这件事变得更加容易。而在历史上,书籍形制的进化其实是十分艰难的,可以说,它和人类文明的发展同步而行。
    1.最早的中国书是简策
    简书是指写在竹木材料上的文字记录,又称简策,它也是我们已知的最早的正式图书形式。我国古代的奠基著作当时都是写在简策上的。
    将竹木进行加工以后制成的竹、木片称为简。但是作为书写材料,单片的简是不能容纳许多文字的。因此,一篇较长的文字或一部著作必须连续写在许多片简上。为了防止散乱,以便有次序地阅读,必须将这许多简有顺序地编连起来,这种编连起来的简就成为策(通“册”)。
    制简的材料有竹、木两种(产竹的地方用竹,不产竹的地方用木)。用竹制的称为竹简,用木制的称为木简。不过木的体积比竹大,它还可以制成版,每一块版上较之竹简,可以容纳更多的字,不必编连,可单独使用。版,又称为方。写上文字的版,则称牍。所以古代的许多文字记录称为“版牍”或“方策”。
    由于写信用的木板,通常是一尺长,所以信札又称“尺牍”。古代的地图也是绘在木板上的,所以至今仍把一国的疆域称为“版图”。
    在简书实物发现以前,人们根据古书上“笔削”的记载,曾误认为简上的字是笔写后再刀刻上去的,实物证明是用毛笔写上去的,而非刀刻。所谓“削”是将写错的字,用刀削去错字以便重写,故有“笔削”之说。
    简牍起源于何时?据郭沫若的推测,可能在殷代已经出现。不过,从现代考古发现的实物来看,只限于战国和战国以后,而且相沿很久,从上古直到公元3或4世纪,一直作为书写的主要材料和图书的载体。直到东晋末年(公元400年后)才逐渐为纸所替代。
    居延竹简
    长沙马王堆帛书
    由于年代久远,直接流传下来的简策实物,只能从考古发掘中获得。
    古代的发现,原物已不存,有文献可征的共有九次,其中最主要的有两次:
    第一次发现是在西汉武帝末年,鲁恭王破孔子宅,在宅壁中发现了一批战国时代的竹简。内容是战国时期人们抄写在竹简上的儒家经典,即用古文写的《尚书》《礼记》《论语》《孝经》等数十篇,因与当时的传本不同,故称为“古文经”。从而引起了一场长期的经书今古文经的争论。
    晋太康二年(281年),汲郡(今河南汲县)人不准发魏襄王墓得竹书数十车,统称“汲家书”。流传至今的有《逸周书》《竹书纪年》《穆天子传》《琐语》四种,但都不是原本。
    当然,以上两次所发现的竹简都未能流传至后世。
    近代从19世纪末到1949年共有八次发现。多是汉晋时期的木简,地址均在西北地区,其内容多为古文书、信札及簿册等,图书有《论语》、《尚书》及日历、方书等。其中值得特别一提的是,1930年西北科学考察团在今甘肃额济纳河流域黑城附近,发现汉代木简1万多枚,因该地区原属汉代张掖郡居延县,故称居延汉简。这是1949年前出土最多的一批,内容涉及西北边塞地区的行政、边防、邮驿、屯田及戍卒的日常工作和生活等许多方面。这一实物现存放在台湾。
    1949年后,出土的古简更多,除原西北一带之外,沿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及沿海一带均有所发现,而且数量比以前发现的多得多。仅1996年9月至11月在湖南长沙走马楼22号古井内清理出十几万枚三国时期的吴国简牍,其总数就超过全国历年出土简牍的总和。不过主要是档案文献,不包括图书。
    2008年7月,校友赵伟国向母校清华大学捐赠了2388枚战国竹简,被称为“清华简”。这批竹简由校友赵伟国从境外拍卖所得后捐赠给清华。至于这批竹简的出土时间、流散过程,如今已不得而知。竹简上记录的“经、史”类书,大多数前所未见。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