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昂贵帛书是简策的补充 帛书是指以缣帛为书写文字的载体的一种文献。缣帛是丝织品的通称。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植桑养蚕和织造丝织品的国家。传说在公元前3000年,嫘祖已发明养蚕织丝了。但最初这种丝绸织物是做衣料和装饰品用的,至于什么时候用来写字作书便不可考了。 据文献记载,春秋时代已把缣帛作为书写材料了。到战国时代则比较普及,如《墨子》一书中多次提到“书于竹帛”。一般认为帛书晚于简书出现。 缣帛质地轻薄,幅面宽阔,容易书写和携带,并且可以根据文字的长短任意剪裁,舒卷方便,易于保藏和阅读。所以帛书克服了简策所存在的种种缺点,是书写材料的一大进步。但缣帛毕竟是一种贵重的丝织品,并非一般人所能制备和拥有,所以有“贫不及素”之说。因此帛书的出现,并不能完全代替简书,长期以来竹帛并行,而且作为主要的书写材料仍然以简策居于主要地位。 由于帛的贵重,作为书写材料自然比不上竹木使用的普遍,加上缣帛更易损坏,不易保存,所以古代帛书实物能流传下来的极少,考古发现远没有简书那么多。 1908年,英籍考古学家斯坦因在甘肃敦煌发现两件缣帛信件。信上没有注明日期,据同时出土文物考证,系公元15年至56年间之作,即西汉末至东汉初期的帛书实物。 1972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中,出土一件覆盖在棺木上的彩绘帛画,画幅全长20.5厘米,上部宽9.2厘米,下部宽4.8厘米,成T型,用朱砂、石青、石绿等矿物颜料绘成。画面大致可分上、中、下三个部分,分别表示天上、人间和地下的景物,或系传说,或系生活的写实,或系想象。 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有大批的帛书发现,共26件,12万余字。内容包括《周易》、《老子》等。其中有两部《老子》抄本,分别定名为《老子》甲本和《老子》乙本,每部上下两篇,次序与传世的本子相反,今本《道经》在前,《德经》在后,故《老子》又称《道德经》;而新发现的帛书,则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 3.纸的发明改变了图书面貌 纸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也是对世界文明的卓越贡献之一。纸的发明成为我国乃至世界图书事业史上的一件大事。 根据出土的西汉时期的纸状物或原始形态的纸,说明西汉已经有纸;同时,《后汉书·蔡伦传》记载,东汉已采用麻头、敝布等废旧廉价的东西做原料来生产纸。据此,可说明我国汉代已发明了纸和造纸方法。 东汉时期,由于造纸原料的扩大和造纸技术的改进与推广,纸开始成为书写材料。不过纸写书完全取代简帛,大约经历了一二百年的时间。 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以素书所著《典论》及诗赋饷孙权,又以纸写一通与张昭”。由二人的地位不同,可以看出纸书仍不如帛书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宋版孤本《锦绣万花谷》 木活字印本《武英殿聚珍版程式》 到晋代,纸写书已相当流行,成为这时图书的主要形态,人们已习惯于用纸写书、抄书。这时虽然还有简、帛及以石刻为载体的图书,但在图书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小,流通范围也日趋狭窄,而纸书却以抄写、携带方便而受到人们的欢迎。如西晋著名文学家左思的《三都赋》问世后,“豪贵之家竞相抄写,洛阳为之纸贵”。这说明当时纸的流行已相当广泛,人们用纸抄写书籍已习以为常。 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曾一次把九万张纸送给他的好友谢安。人们除了用纸撰写文章书籍外,还用纸写作书法,西晋陆机的《平复帖》是迄今世界上最早的纸本书法,虽然纸张的纤维已经老化,但由于几经装裱,精心保护,一直保存了一千七百多年,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 在印刷术尚未发明之前,光靠藏书家个人抄写积累图书是远远不够的。从东汉开始,出现了一种专门以抄书为业的佣书人。魏晋南北朝时期,书籍大增,各种文化都有所发展,迫切需要书籍流通,佣书业也随之兴盛起来。佣书人对流通书籍、传播文化起了重要作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