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现代史 >

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发生的历史反思(5)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 徐友珍 参加讨论

    二、一战后世界和平构建的缺失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短短30年时间内,人类再次被拖入世界大战的深渊。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为什么没能避免,学术界的共识多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在激化帝国主义矛盾方面存在的问题;30年代经济危机在催生法西斯势力、西方国家的绥靖政策加快战争到来等方面寻找原因。但在笔者看来,如果孤立看待这些问题,或者仅仅停留于对表面现象的分析,或进行简单的道德评判,不仅无法解释清楚凡尔赛—华盛顿体系、30年代经济危机、绥靖政策何以出现,它们到底怎样导致世界大战的再次发生,而且还可能使我们的认识陷入前后矛盾。例如一方面我们可能批评凡尔赛体系对德国的严苛,另一方面当战胜国试图对其进行调整(如20年代的道威斯计划和洛加诺公约)和德意日试图用武力打破这一体系的时候,我们又会发出激烈的谴责之声。而在笔者看来,问题的关键在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构建和调整是否找到了19世纪末以来世界历史进程的根本症结,并采取了相应的对策。
    应该承认,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格局和战前相比的确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战争及由此引起的革命的冲击下,旧世界的根基开始动摇,一些新的革命因素孕育出来。俄国无产阶级率先革命,脱离了帝国主义的世界体系,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美国崛起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大国,威尔逊“十四点”所体现的世界构想,有别于传统欧洲列强所推行的殖民统治思路;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从内部冲击和动摇着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在沙皇俄国、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的废墟上涌现出一系列新兴民族国家: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17)、奥地利、匈牙利和土耳其等,这些都成为制约世界战争发展的国际因素。然而,同样不可忽视的是,尽管苏俄(联)取得了革命的胜利,但在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和政治遏制下,苏联在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分量和影响非常有限。社会主义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虽对资本主义的世界统治进行了首次冲击,但未能形成力量上的优势,资本主义对世界的统治得以继续;美国的崛起虽对欧洲的霸权造成一定的冲击,但其军事实力和政治影响远不敌其欧洲对手,而且这个当时具备调节世界经济的能力、有着规范国际经济和安全意识的强国却未能承担起重建世界经济秩序和调节世界政治平衡的责任,这表明资本主义内部革新的力量亦未成熟。一战后的欧洲列强尽管经受重创,但其对世界的统治并未减弱。新旧力量的对比格局以及这场战争的帝国主义性质决定了经过四年战场上的较量后所建立起来的新秩序虽然同旧的体系相比,出现了一些积极的因素,如民族自决原则被提了出来并在欧洲范围得到应用;国际联盟关于集体安全的条款在某种意义上也有其积极的一面,等等,但新体制未能完成历史进程新旧交替的跨越,资本主义内在矛盾没有解决或得到根本调整,从而也未能改变整体世界下帝国主义争夺一再引发世界大战的局面。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第一,协约国在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处置问题上所奉行的殖民地瓜分与委任统治,与旧体制几乎如出一辙,引发世界性战争的祸端未除。
    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争夺是帝国主义世界体系内部矛盾冲突的突出体现,一战的发生就是列强对殖民地、半殖民地激烈争夺的结果。能否处理好这一问题是战争能否避免的关键因素之一。
    一战后的主要战胜国英、法、意、日等都是殖民帝国。它们真正关心的只是如何使其殖民统治合法化并最大限度地维护其殖民利益。战后列强中主张对殖民地问题进行改革的力量主要是后起的美国。威尔逊的“十四点”及美国官方对“十四点”的注解中表示要“对所有殖民地的要求作出自由的、坦率的和绝对公正的调整。此项调整的基础,就是严格遵守这样一个原则,即在决定所有这样的主权时,有关居民的利益必须与管治权待决的政府的合理要求同等重视”(18)。然而当时美国的实力地位和外交手腕不及英、法的联合力量,而且美国本身也是帝国主义国家,由英、法、美所主导的战后世界安排不可能触及殖民统治的根基,也无法突破其既定框架。所以巴黎和会事实上涉及的只是战败国殖民地的重新处置问题。经过激烈的讨价还价,和会最后以国联盟约的形式提出了关于殖民地问题的所谓托管制度,即将前敌国的殖民地“委诸资源上、经验上或地理上足以承担此责任且乐于加以接受之先进国,该国即以受任统治之资格,为联盟施行此项管理”(19)。结果在托管的名义下,奥斯曼帝国的领土中,美索不达米亚和巴勒斯坦受托给英国,叙利亚和黎巴嫩受托给法国。在德国殖民地中,坦噶尼喀大部分地区划给英国,其余部分划给比利时;多哥兰和喀麦隆由英、法瓜分;西南非洲分给南非联邦;德国在太平洋上的岛屿,赤道以北的归日本,赤道以南的归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托管制度同传统的赤裸裸的殖民地瓜分相比是一种改进,然而,就实质而言,国联委任统治制度和殖民统治制度实际上没有区别。帝国主义依靠掠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传统发展模式虽然由于一战后德国等一些殖民帝国的暂时退出角逐而让出一定的发展空间为代价而得以苟延残喘,但这种建立在殖民统治和实力地位基础上的暂时平衡不仅难以长久维系,而且成为建立自由、开放、公正、合理的世界经济政治秩序的严重障碍。围绕殖民地分割的新一轮竞争将再次引发重新分割世界的战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