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近代史 >

“三色徽之争”与大革命中的女性(3)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世界历史》2014年1期 汤晓燕 参加讨论

    三、“三色徽之争”的客观原因
    当雅各宾派开始推行严厉的革命措施之际,市场妇女对革命的态度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因为《惩治嫌疑犯法》和《最高限价法》等法令对她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由于《惩治嫌疑犯法》对“嫌疑犯”的定义十分宽泛,妓女、工作女性、仆妇甚至家庭主妇都可能被纳入受审的行列;而《最高限价法》直接规定了50种基本生活必需品的价格,用严苛的法律手段来监管巴黎市场交易。按《最高限价法》规定,商贩们只能按1790年的最低价格再加1/3来出售商品,(44)这意味着商品的价格被削减了至少一半;(45)或者是以某一固定的价格来出售某类商品,如黄油的价格被限定在一磅20苏,这几乎就是黄油产地的价格,如此一来,商贩们完全无利可图了。(46)市场妇女只得关门谢客,要不就只能弄虚作假、以次充好,为此被捕入狱的女商人不在少数。(47)但是,她们并不就此屈服,她们认为法律限定的价格无法挣到买面包的钱,因而青睐那些愿意出更高价格的有钱人。
    在1793年秋天的政治环境下,市场妇女的立场已然变得相对保守了,实际的利益使得这些曾经的革命生力军和革命政府之间产生了分歧。而此时,女性共和革命者俱乐部希望把共和理念强加给市场,因此向政府提议出台法令,要求所有女性都必须佩戴三色徽;而且,她们还去市场巡逻,监督那里的人遵守新的“限奢令”。面对这群摆出一副官方姿态的俱乐部妇女,那些忙着买卖和生计问题的市场妇女显然抱有敌意。她们对于前者使出了各种反抗手段:谩骂、扔泥巴、扔烂水果。(48)与此同时,在这样的情境下,市场妇女自然也会迁怒于“三色徽”,三色徽成了她们抗议政府强制措施的对象。对市场妇女而言,三色徽这时的含义已然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它似乎已经不能代表革命本身了,它代表的是那些令她们深感不满的政府官僚,以及自诩为官方代理人的激进派女性。
    由此我们看到,女性是否也应该佩戴三色徽的争论将这些隐藏的冲突从暗流变为真正的正面对抗,从而酿成“三色徽之争”。此时在市场妇女看来,三色徽已变成损害她们根本利益的激进革命者和强制性经济措施的象征物。她们拒斥甚至羞辱三色徽的行为实际上表达的是对当局的不满。在她们眼里,那些政治俱乐部里的活跃女人都是为虎作伥的帮凶,只有那些不用为一日三餐发愁的人才会支持政府的举措。市场妇女或许还没有强大到可以直接对抗国民公会的法令,她们缺乏组织性,没有集体行动的经验。所以,她们的抗议行为是零散的、“即兴”的,她们所采取的手段就是斯科特所谓的“弱者的武器”(49)。于是,三色徽成了替罪羊,成了不满情绪的发泄对象。
    更有意思的是,所有这些针对或羞辱三色徽的行为都是指向女性的,没有一件案例涉及男性佩戴的三色徽。而在当时,几乎所有男性都是佩戴三色徽的。其中的原因就在于,支撑市场妇女抗争的是一种“传统”的观念。市场妇女提出,女人就不应该参与政治,而参与政治的女人就是不本分的。她们声称女人“只应该关心家务事,不应该卷入到时事中去”;至于三色徽,是应当留给男人们佩戴的。(50)市场妇女甚至进一步宣称是那些带着小红帽和三色徽的女雅各宾派给法国带来了不幸,(51)“只有荡妇和女雅各宾派才会佩戴三色徽”(52)。借用传统的言语,她们为自己的反抗行为提供正当的理由,并以此将自己与那些政治要求更激进的女性团体相区别。
    正因为如此,“三色徽之争”实际上隐含着关于界定女性社会角色的分歧。在1793年9月21日法令颁布后,类似的冲突并未停息,原因之一在于市场妇女的话语已然超越了这一事件本身。她们认为,女性应隶属于家庭这个“私人”领域,而佩戴三色徽的行为实际上是僭越了女性的本分,侵入了一个本不属于她们的“公共”领域。她们实则在重提旧制度末年关于“女性干政”会给国家带来灾祸的观点。在18世纪七八十年代,公众舆论认为,法国上流社会的女性过多干预公共事务,导致社会性别角色的紊乱,以至于国家的混乱。(53)革命期间,对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的仇恨便是这种心态的集中体现。1793年10月29日的一份请愿书要求关闭革命女性俱乐部:“我们要求取消所有的女性俱乐部,因为正是某一个女人(这里指的是法国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给法国带来了不幸。”(54)
    从上文的分析中可以看到,市场妇女曾是三色徽忠诚的拥护者之一,但是到了1793年,她们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一方面,由于自身的直接经济利益受损,她们将三色徽看作革命激进措施的象征,并将它同那群品行低下的“荡妇”联系在一起。因无力抵抗强大的政府,市场妇女在迁怒于激进派女性的同时,三色徽曾经具有的那种爱国、自由的意义在她们眼中已荡然无存。此外,更重要的是,在1789年的十月事件中,市场妇女扮演的是革命者的形象,而在1793年,她们更强调自己的性别身份,以此提出政治体的幸福与性别角色的秩序相关,因为这样的话语逻辑在当时更容易找到它的赞同者。事实上,性别的话语在此时被借用为抵制“三色徽”的修辞,用以掩饰已然转变的革命态度。于是,在“三色徽之争”中,社会利益与性别政治这两套相互关联的逻辑,导致这一事件最终超出了女性群体,构成了革命中性别政治文化的一个根本转折点。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