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考古学 > 随笔 >

樊家盂子的丝路漂流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中国文物信息网 张兴国 参加讨论

    5月1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发表主旨演讲提到见证古丝绸之路历史的“鎏金铜蚕”和“黑石号”沉船,陕西历史博物馆珍藏的“鎏金铜蚕”见证了汉代丝绸之路的历史,印度尼西亚发现的千年沉船“黑石号”则展示了唐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盛况。“丝绸之路”这个概念在19世纪70年代由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最早提出,用以指代汉代中国与中亚南部、西部以及印度之间以丝绸贸易为主的交通路线,此后经艾伯特·赫尔曼、斯文·赫定等人的推广,以其历史的原真性、丰富性和独有的浪漫情调而被人们广泛接受,“丝绸之路”的含义也变得越来越宽广,不同时代有各自不同的丝绸之路,以至成为东西方友好交往的象征。
    历史上不同文明、不同人群之间这种自发的藉由陆海商业贸易而开展的友好交往如今上升成为了“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这大概是“历史是人类最好的老师”这一名言警句最鲜活、最宏伟的注脚。今天且不说作为丝路之源的蚕,说说曾在丝路上无畏漂流又不幸沉没的船。沉没于在印尼勿里洞岛西海域的“黑石号”到底承载着一段怎样的历史呢?“黑石号”打捞出水了大量长沙窑生产的瓷碗,我们对“黑石号”相关历史的打捞也可以从长沙窑瓷碗开始。
    “黑石号”打捞出水的长沙窑瓷碗 “黑石号”出水长沙窑瓷器.
    樊家盂子和草市石渚
    印尼勿里洞岛和邦加岛之间的加斯帕海峡有一片臭名昭著的黑色大礁岩,“黑石号”正是在这片礁岩下约17米深的海床上被德国商人沃特法和澳大利亚海洋考古学家麦克弗列克打捞上来的,打捞从1998年9月正式开始,至1999年6月结束,历时9个月。从“黑石号”沉船打捞上来的器物总共约有7万件,其中中国陶瓷达67000余件,已明确窑口的有长沙窑、越窑、邢窑、巩义窑、广东水车窑、官冲窑等。
    “黑石号”上长沙窑出产的瓷器约有57500件,约占陶瓷总数的86%,其中又以瓷碗最多,有55000余件,其余各类器形有壶、罐、瓶、熏炉、唾盂、盏托、杯、托杯、碟、盒、灯、烛台、水注、水盂、鸟形哨、动物瓷塑、鱼形擂钵等,共2500余件。除了极少量花口造型的碗之外,这数以万记的长沙窑瓷碗有基本一致的造型和装饰特征:敞口,唇沿微外撇,弧腹圆收,圈足;碗内在青釉之下绘有褐绿相间的主题纹饰,或单用褐色彩料书写汉字诗文、题记;口沿有四处对称的褐色斑块,外壁施釉不及底。尺寸略有区别,可分大小两种型号,小号以口径15-16、高5-5.5厘米者常见,大号者多口径21、高8厘米,以小号居多。
    2015年考古发掘之前的石渚 2016年长沙窑石渚发掘区出土彩绘凤鸟纹瓷盘.
    2016年长沙窑石渚片区的考古发掘中出土了“黑石号”风格的同款瓷碗,还出土了不少彩绘大盘和彩绘瓷碟,其中彩绘大盘以往罕见,造型与“黑石号”上的青花瓷盘相近,也应属于外销产品,发掘证实石渚是长沙窑外销瓷的重要产区。与遗址内出土量最多的各式素青釉碗不同,“黑石号”上的长沙窑瓷碗以褐斑彩绘为主要装饰特征,细察其表面,我们可知它们大体有四道装饰工序:一、先在碗内壁及外口沿施一层白色化妆土;二、在化妆土上用褐绿彩料绘制主题纹饰;三、手抓底足浸施不及底的透明青釉;四、手抓底足将碗沿浸于褐色彩料中,按平行或垂直的方向先后沉浸四次,形成对称的褐色斑块装饰。褐色斑块的浸施方法与同船所见长沙窑青釉四边形露胎碟的施釉方法是一致的,这种四边形露胎的施釉方法见于隋唐岳州窑产品,装窑时露胎之处不用间隔具便可直接装叠另一瓷器,是扩大装烧量行之有效的方法,长沙窑将其发扬光大,碗碟类多用此法装烧,一般在匣钵内叠装两个,下层为露胎的碗碟,上层为满釉的碗碟。这也是绝大部分长沙窑碗碟产品的器心和器底都没有明显支烧痕迹的奥秘,长沙窑工匠还在露胎处进行彩绘,将这种本用于增加产量、节省釉料的施釉方法改进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装饰风格,并应用于外销产品的装饰之上,形成釉下多彩和釉上褐斑相结合的独特装饰工艺,满足了伊斯兰地区人们对色彩的喜好,长沙窑工匠在装饰工艺上的创造性和进取精神由此可见一斑。
    黑石号出水长沙窑褐斑彩绘鸟纹碗 长沙窑石渚片区出土同款彩绘瓷碗 、2016年长沙窑石渚出土彩绘莲花纹瓷盘 2016年长沙窑石渚出土方块露胎青釉瓷碟
    这批褐斑彩绘碗中有两件尤其引人瞩目,其一为青釉彩书题记瓷碗,在碗心用彩料书写“湖南道草市石渚盂子有明樊家记”14字;其二为青釉褐绿彩绘瓷碗,碗心用褐绿彩料绘阿拉伯文及草叶纹,外壁刻有“宝历二年七月十六日”(826 年)。前者明确指示了瓷碗的作坊产地,后者标明瓷碗的制作时间,由此我们得知这一批风格统一的瓷碗大致生产于826年前后不久的石渚,对船上八角茴香的碳十四测定显示沉船年代应为9世纪上半叶,即“黑石号”的沉没时间应在826-850年之间,此外“黑石号”出水的“开元通宝”钱均无会昌五年(845年)所铸“开元通宝”的背文,则“黑石号”沉没时间可进一步限定于826-845年之间。若考虑到陶瓷贸易的时效性,在没有发现更晚的纪年材料和其他年代信息之前,我们不妨把“黑石号”视为九世纪二十年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缩影。
    14个字的青釉彩书题记瓷碗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湖南道”是湖南作为一级行政区划第一次出现在中国历史中的最早物证,是湖南作为一个相对稳定的行政区划之始,价值重大。“草市石渚”则告诉我们今天的长沙窑在唐代是以“草市石渚”之名为世人所知,早在826年石渚就已成为了集生产与销售为一体、产销两旺的陶瓷草市,“草市”在中晚唐历史文献中多有记载,但有确切历史遗存的极少见,长沙窑作为一处规模庞大的陶瓷草市是中晚唐湘江流域商贸繁荣罕见的历史见证,“黑石号”的惊世发现也证明长沙窑是中晚唐海上丝绸之路兴盛之时最活跃的弄潮儿,石渚之名至今仍在沿用,意义重大。“盂子”是樊家匠人对瓷碗的称谓,在长沙窑产品自名器中,碗有“盂子”“盏子”“埦”等不同名称,这或可说明石渚窑工方言的多样性,结合窑址里发现的大量不同姓氏的工匠,可进一步明确石渚作为一个窑业移民聚落的性质。“有明樊家记”是作坊工匠的名号,“有明”当为“有名”,是樊家作坊自我标榜的广告语,长沙窑产品中常见这类广告性质的题记,如“郑家小口天下有名”、“卞家小口天下第一”、“龙上”、“许家绝上一升茶瓶好”等。这种广告语大量出现的现象不见于同时代其他名窑,与石渚工匠所身处的内外部环境息息相关,既有草市内部不同作坊之间相互借鉴奋勇开拓的同台竞技,也有在同时代名窑之间扬长避短的差序竞争。
    安史之乱期间包括窑工在内的中原人口大量南迁是长沙窑兴起的重要契机,这些窑业人口选择在石渚这样一个岳州窑的边缘窑区聚集并重操旧业有着某种历史的必然性。一则岳州窑是汉唐时期湘江下游知名的青瓷产区,这里有南下窑业人口可资借力的自然资源、制瓷技艺、营销渠道等各种必要的窑业传统和基础,另一方面南下人口选择侨居位于岳州窑边缘地带但又靠近长沙的石渚,既避免了本地窑业的排斥,又可依托长沙丰厚人文资源。在历年的考古工作中我们可以发现,除去订烧产品中的客户姓氏,石渚窑业遗存也常见留有窑工姓氏的窑具和产品,据不完全统计,有赵、张、周、庞、何、卞、郑、李、陈、戴、孔、黄、王、龙、冯、刘、廖、樊、罗、徐、田、杨、郭、高、许、元、杜、康等至少28个不同姓氏,远比这个地方现在的姓氏构成复杂,是典型的移民聚落。最新的研究表明,除了浓郁的伊斯兰文化因素、佛教文化因素,长沙窑产品中还有丰富的粟特文化因素,康、何等姓氏窑工不排除为粟特后裔的可能性,洛阳一带为数众多、善于经商的粟特人中有一部分极可能在安史之乱期间为谋生存而与北方窑工一同南下并参与了石渚窑业,在历史文献记载中唐代早期已有胡商和粟特后裔在洞庭湖沿岸和长沙一带活动,他们与中原尤其是洛阳保持着紧密联系。有粟特人或粟特后裔的参与,石渚窑业能很快并更好的把握外销市场的需求和偏好,这部分解释了深处内陆的石渚何以能在八世纪末、九世纪初迅速成长为蜚声海内外的陶瓷草市。
    从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到780年颁布实施“两税法”,南下窑业人口成功融入并吸收了石渚原有的岳州窑生产技术体系,并以石渚为中心孕育出了以彩绘为特色的窑业体系。在两税法实施的八世纪末,社会安定,商品市场得到发展,特别是南方经济发展迅速,文献中“草市”的频繁出现便是明证。石渚窑工紧紧抓住了历史机遇,短短三十余年便把产品成功的从内陆推向了国际市场,这样的成就在唐代并不常见,甚至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即便放在我们今天改革开放的世界格局之中来审视也是难能可贵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