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高新区西依太湖,东接京杭大运河,吴中第二高峰阳山巍巍耸立,大小丘陵点缀其间,自古就是有山有水的好地方,因此吸引了众多百姓定居和营建阴宅。作为吴文化考古重大收获的真山大墓,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真山位于高新区北部,通安镇、浒墅关镇交界处,312国道西南侧,古称甑山,因山巅有状如瓦甑的穴而得名。山体由火山岩构成,东西长1.2公里,南北宽0.6公里,分西、中、东3座小丘。其中主峰(海拔76.9米)和西面的小丘合称大真山;东面小丘称小真山,海拔32.8米。 1992年11月9日,真山采矿二厂在小真山开山时,发现一座古墓。得知消息后,南京博物院、苏州博物馆成员及时组成真山考古队,对古墓进行抢救性发掘,同时进行全面考古调查,结果在真山发现57座土墩。其中小真山6座,编号为D1-D6;大真山51座,编号为D7-D57。这些土墩根据高度、直径,可分成6个等级。 整个挖掘分两期,一直持续到1995年。挖掘结果表明,小真山的6个墩中,D1-D5号墩均为一墩一墓,均为战国时期墓葬;D6号墩内有六座墓葬,均为汉墓。其中D1号墩内的墓葬凿山为穴,虽被开山炸石破坏,但从保存下来的东壁和北壁来看,墓室修建得非常规整, 主室墓口长约9米,宽7.4米,墓室深6.6米,墓道长20米,宽3.7米,墓道封门处两侧壁上各靠着两把青铜戈。 D1号墩出土的青铜鼎、铜戈、铜剑、铜灯、玉璧、玉扳指等文物都极珍贵,特别是一件猴钮的铜盉(残片)十分罕见,没有一定级别的墓主是不可能出土此类文物的。同时出土的还有一枚铜印,印文被一些专家认定为“上相邦玺”。由于春申君黄歇担任过楚国的相,封地又在吴地,该墓又是战国墓,因此不少专家认为,小真山的1号墩为春申君之墓。 大真山共抢救发掘了4个墩,其中除D8号墩为汉墓外,D9号、D16号、D32号墩均为东周墓。 等级最高的是位于山顶的D9号墩。该墩封土量极大:顶部东西长26米、南北宽约7米;底部东西长70米、南北宽32米;从墓底至封土顶部高约8.3米。墩内墓葬凿山为穴。就规模而言,该墓为目前苏州地区考古发现的最大墓葬。 D9号墩虽曾被盗,仍出土遗物12573件,包括玉覆面、玉瑗、玉琀、玉戈、玉钩、玉璧、玉扳指,以及由玛瑙管、玛瑙珠、水晶珠、绿松石珠等构成的串饰,绿松石贝,原始瓷盖碗、罐,印纹硬陶瓮、罐等。残存的七层棺椁漆皮证明,D9号墩内的棺椁为七棺二椁。 根据抢救性考古发掘、全面考古调查及出土文物的年代、结构,专家认为,D9号墩应该是春秋时期的诸侯国王墓;D16号墩、D32号墩也都是具有一定等级的东周时期贵族墓葬。 高新区的墓葬和发现的文物其实远不止真山这些。苏州考古专家透露,阳山东麓的俞墩发现过商代(约公元前1600年~约公元前1046年)晚期的马桥时期墓葬,这时期的墓葬在苏州地区还是首次发现。阳抱山除有三国时期著名清官陆绩墓、元代诗人画家朱德润墓、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朱柏庐墓外,也发现过疑似吴王墓。东渚的龙山发现过新石器时代遗址,馒头山(考古报告作“馒首山”)也发现过西周墓葬。枫桥观音山挖掘过东周时期的竖穴岩坑墓。通安严山还出土了春秋吴国王室玉器402件,包括琮(残器)、璧、瑗、环镯、璜、斧、觽、珑、双系拱形起脊饰、鹦鹉首拱形饰、鸟形饰、兽形饰、长方形玉饰、虎形佩、管、珠以及绿松石质珌、块、料器等,数量之多,质量之精美,令人惊叹;在乌墩发现石室土墩堆筑在良渚时期的土台上,很有特色。 通安鸡笼山顶也发现过石室土墩,被专家判断为春秋时期吴国墓葬。土墩里发掘出许多文化遗物,以几何印纹硬陶与原始青瓷器为主,还有玉瑗、弯月形玉饰、玉坠饰、玛瑙玦、绿松石管饰件、水晶饰件等小型器物,其中弯月形玉饰是首次发现。这些器物都不是当地所产,表明当时吴地就和其他地方有交往。 真山东北面1.5公里处的白豸山(白石山,古称“胥女山”),道光《浒墅关志》“冢墓”部分有“吴王不审名(不清楚名字)冢”在这里的记载。 真山北面0.6公里处有一座小山叫华山(小蜀山)。1956年江苏省文管会组织的文物普查表明,这里有华山遗址,时代为商周,面积0.7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5~2米,采集到大量石器和陶片。其中石器有石斧、石钺、石镞、带柄三角形石刀、石凿等;陶片以几何印纹陶为主,纹饰有回纹、曲折纹、席纹、菱形纹等;此外还有原始瓷。如今,华山遗址已被列为苏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由此可见,苏州高新区的过去就是真山真水、安居栖身的好地方。高新区今天能成为科技人文的新天堂,离不开当代高新区人的智慧和汗水,也离不开过去的深厚积淀。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