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邑翼翼,四方之极” 在这些专业的考古学家带领之下,殷墟大量的遗址遗迹被科学地发掘出来,出土物品包括陶器、甲骨卜辞、骨角器、玉器、车马器、兵器、青铜礼器以及殷商宫殿建筑基址、王陵、殉葬坑等遗址。当发掘工作进行到高潮时,考古工作队每天要雇用民工五百多人,发掘面积扩大到八九千平方米,最大一次的发掘面积甚至达到九千六百平方米,这些在中国考古史上都不失为浓墨重彩的一笔。 伴随着发掘工作量的增加,重要的遗存也相继重见天日。在侯家庄西北岗商代王陵的三次发掘活动中,墓道中残存的大型青铜方鼎被发现,各色雕刻细致的动物形石器也陆续被清理出来,其中一个跪坐着的人体残部石刻也从盗坑的回填土中被找出。与此同时,商代血淋淋的“人牲”殉葬礼俗清晰地跃入人们的视野。李济在他的著作中写道:“在已发掘的400多座墓中的死者葬前肯定已被砍头。”“特别使人惊异的发现是,在所有大墓的木椁上面的墓室内和墓道中,有一组组、一层层砍掉头的骨架和头骨埋葬在一层层的夯土中。弄清每座王陵中被屠杀牺牲数目几乎是不可能的。” 在第十三次发掘活动中,大型车马坑群也被发现,M20车马坑中完整的马车和四匹马的遗骸出土,证明这个坑从未被扰动,而在其旁边类似的车马坑还有四个。除此之外,著名的H127坑的惊现使发掘工作的成就达到了顶点,在这个地下贮藏坑里,埋藏有数以千计的有字甲骨,被称为“地下档案库”。当时的田野考古工作者动用大批人力才将其整体搬移到火车站,历时八天才用火车运送到史语所。 在历次发掘活动中,殷墟的宫殿、宗庙建筑基址有数十座重见天日。从夯窝和柱础的位置来看,这些建筑联系紧密,工艺繁复,排列有序,且多数建筑在规模宏大的夯土台基上。此外,宫殿宗庙区的外部配以宽达十到二十米、深约五至十米的防御性壕沟,这种雄伟壮观的场景不禁使我们想起《诗经》里的那句赞美商都的诗句:“商邑翼翼,四方之极!” 从1928年殷墟开始发掘至今,近九十个年头业已过去,指顾间中国的考古事业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然而我们不该忘记的是,在这殷墟、在这洹河畔,当年那群意气风发的考古先辈曾栉风沐雨、不辞辛劳地带我们一步步走近三千年前的那个古老文明的功绩,他们当同这殷墟一起被载入中华文明的光辉史册。(周阳) ■链接 ●中国文化遗产标志 去成都的金沙遗址博物馆参观过的游客,一定会对金沙遗址出土的“太阳神鸟”金饰留下深刻印象,2005年8月,“太阳神鸟”金饰图案由国家文物局公布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图案正中为放射出十二道光芒的太阳,周边围绕着四只神鸟。设计者认为“太阳神鸟”金饰图案反映了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太阳象征着光明、生命与永恒,神鸟围绕着太阳象征着先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2006年起,国务院将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设为“文化遗产日”,从2017年开始调整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2017年恰是我国开展世界自然遗产事业三十周年,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同样都能带给我们极大的震撼。第一个设立文化遗产日的国家是法国,1984年法国将每年九月的第三个星期日设为法国的文化遗产日。1991年,欧洲理事会决定设立“欧洲文化遗产日”,每年9月的第三个周末成了欧洲人前去感受欧洲遗产魅力的时间。随着文化遗产保护观念的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国家设立了自己的文化遗产日。 ●中国的世界遗产 截至目前,我国的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0项,位列世界第二,仅次于意大利,其中世界文化遗产30项、世界文化景观遗产5项、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4项、世界自然遗产11项。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