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著名汉学家、史学家,荷兰莱顿大学汉学系、印尼系教授、华侨华人史研究专家。 8月23日,包乐史荣获第十届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 70岁的包乐史通晓英语、法语、德语、汉语、日语和印尼语,早年曾在荷兰莱顿大学、国立台湾大学和日本京都大学攻读汉学、人类学和历史学,26岁成为汉学博士,40岁获历史学博士学位,曾执教莱顿大学、哈佛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包乐史潜心研究欧亚关系史、东南亚和东亚史、海外华侨史、华侨贸易、殖民地时代贸易与文化等课题,钻研数十载,著书几十部,挖掘整理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历史档案,以丰富的史料和独特的视角,重现了十七、十八世纪东南亚华侨史尤其是印尼华人史、东南亚华侨贸易和当时的华侨社会。 在包乐史的笔下,被忽视、被误解的海外华人从散乱的史料档案中“走”了出来,融入到厚重的学术大部头:《看得见的城市:东南亚三商港盛衰浮沉录》《中荷交往史》《荷兰东印度公司时期中国对巴达维亚的贸易》《巴城公馆档案研究:18世纪末巴达维亚唐人社会》《巴达维亚华人与中荷贸易》等。包乐史还与厦门大学同行合作,从巴达维亚华人公堂留下的司法档案中,整理出13辑《公案簿》。 追寻史料里的海外华人、关注他们与其他民族的互动、记录他们的个体生活,是包乐史为更正和补充“这段常常被误解的历史”所做的努力。在他眼中,即使这些无畏的海外华人成为他们所选国家的忠实臣民,也不妨将他们视为全球公民的典范。 谈到历史档案里的华侨华人,这位古稀之年的学者有讲不完的故事。谁是最早到荷兰的华人?他从故纸堆里翻出的答案是“恩浦”。有据可查,华人恩浦于1600年抵达荷兰泽兰省,停留1年多后返回马来半岛,一度为荷兰东印度公司效力。包乐史视恩浦为自己的“穿越友人”,他特别开心地告诉记者,最近一次“邂逅”恩浦,是在十七世纪荷兰泽兰省一位律师的记事册里,里面有恩浦画像和中文题记。 最美好的青春时光在亚洲度过,毕生与亚洲同行交流切磋,决定了包乐史的学术方向,也影响了他的人生。“学者可以一心著书立说,也可以分身教书育人。我选了后者。”他说。从2001年到2011年,90多名亚洲学生在包乐史任教的荷兰莱顿大学研习历史学,约30人拿到博士学位。这些亚洲青年学者利用荷兰史料,出版了10多部有关各自祖国的史学专著,现在他们大多返回亚洲担任教职,为亚洲大学间合作建立起新的联系。 (据新华社海牙8月23日电 记者刘芳、杨昕怡)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