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命:不能辜负这个时代 《中国社会科学报》:在时代面前,机遇与挑战总是并存的。那么中国考古该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王巍: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以及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为中国考古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宝贵的机遇,也为中国考古学的国际化送来了东风。当前,全国各文博单位认真贯彻“走出去”战略,积极主动地奔赴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开展包括考古调查、发掘、文化遗产保护等多种形式的合作,赴外考古形成热潮。中国考古学的国际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快速发展时期。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虽然现有的赴外考古项目越来越多,但跟我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实力、文明古国和文化大国的国际地位还是很不相称的。比如,埃及考古一直为世人瞩目,但遗憾的是,目前在埃及境内的调查发掘约有206项,却没有一项是有中国参与的。合作的国家中,像波兰、捷克斯洛伐克、阿根廷等都榜上有名。这种局面使我们迫切地感到,“走出去”势在必行,我们一定要尽早登上这个国际舞台。 《中国社会科学报》:接下来,考古研究所将有哪些赴外发掘的新项目? 王巍:今年下半年,考古研究所将赴埃及和印度对埃及文明和印度哈拉巴文明的重要遗址开展考古发掘,以及进行“中华文明和其他古老文明的比较研究”的项目获准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重大课题立项。目前,赴埃及的发掘地点已经选定,是位于南部城市卢克索的卡尔纳克神庙区的孟图神庙遗址。为此,考古研究所于去年秋冬季连续举办了13场埃及考古系列讲座,通过聘请从事埃及考古的国际权威专家,为即将开展的赴埃及考古进行知识储备。 《中国社会科学报》:选择赴埃及和印度发掘,主要是出于哪方面的考虑?研究的侧重点有哪些? 王巍:同中华文明一样,埃及文明和印度哈拉巴文明也对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起到过重要作用,影响深远。研究中华文明,解答研究中的各种疑问,就需要有比较,有比较才有鉴别,那么埃及和印度无疑是非常好的参照系。同时,中国的考古学家不但要将释读中华文明、讲好中国故事为己任,还要对解答世界文明研究中的难题贡献我们的智慧。 我们对早期佛教的研究比较感兴趣。早期佛教在印度早已衰落,几乎被印度教取代了,可以说佛教诞生在印度,发达在中国。关于早期佛教的记载,现在基本上都是在中文文献中,印度反而已经不了解了。因此,我们希望通过与印度展开佛教考古合作,将中文文献的记载与佛教诞生地的古迹相互印证。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