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 结 本文前面论及的五种国际关系理论分属不同的理论流派,其中层次分析理论、权力转移理论、动态差异理论和进攻防御理论都是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的支配范式——传统的现实主义理论流派的分支,而动机决策理论属于后起的建构主义理论。它们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起源的分析和解读角度表面上差异很大:从微观考察决策者的动机到宏观分析国际体系中的权力分布和动态、从心理学的个案分析到军事攻防的抽象推断,但实际上内在联系紧密,都是建立在层次分析法的基础上的补充和深化。其观点无不剖分细缕、见仁见智,对于深化和拓宽有关一战起源的认识和研究极具启示意义。 不过,在借鉴上述理论成果的同时,必须要看到这些成果的理论构建的局限。即它们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起源地的考察,都是为建构各自抽象的关于战争起源理论。因此,它们在论及一战爆发的原因时,都是先提出理论假设,然后进行验证,一战只是作为论证或检验其理论假设的实证案例来加以解读。这种科学主义的假设+验证的方法与史学的实证主义方法不同,人为选择史料对象的痕迹比较明显,甚至有些理论假设本身就有需要完善的地方,某些得出的结论与历史事实的复杂性相比显得过于简单化,并不足以说明所有战争的起源。比如层次分析理论是立足于把国际关系当做一个相对静态的对象来研究,认为战争的爆发受某种国际体系结构的制约,但忽略了国际体系的动态变化因素;权力转移理论和动态差异理论补充了层次分析理论的不足,但是过于侧重抽象的理论分析,缺乏对战争的微观解释,因此无法解释战争爆发的内在机制。换句话是只考虑外部国际体系的结构,忽视了国家行为的能动性。(19)决策动机理论的分析属于层次体系的个人性格与心理学认知理论的结合,把国家决定的战争的原因归结为决策者的意愿,虽然有充分的证据支持,但是显得过于单一和简单化,且忽视了推动或制约国家进行战争的其他因素。(20) 历史是复杂的,战争的起因尤其如此。尽管世界历史上战争不断,但涉及战争爆发的原因,则几乎没有完全一样的具体案例。其原因在于战争与否在本质上是取决于人的选择,而不同的人在面对相同的现实时可能会选择不同的对策。战争从来不是单一原因导致的,在历史上无数的战争决策过程中,人的主观因素是与其可利用的条件等客观因素共同发挥作用的。它涉及政治学、经济学、军事学、外交学、社会学、地理学、生物学、心理学和伦理学等等,是一个多学科研究的课题。因此,研究战争的起因就成了一个漫长的进展过程。我们持续不断地研究战争的原因,目的在于要深刻地了解战争,进而为避免战争、控制战争、限制战争、乃至消除战争寻找正确的途径。传统史学关于战争的起源多是侧重具体的战争分析,很难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而国际关系理论借鉴科学的研究方法,希望从抽象的理论层面给出答案,其路径虽然不同,但便于从具体史实中提炼抽象的结论。从这个角度来说,为更好地发挥史学鉴今功能,拓宽史学研究的思路和视角,关注和借鉴国际关系理论的相关成果显然大有必要。事实上,从理论上探讨战争的普遍原因能够加深我们对于具体战争的理解。值此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一百周年之际,简单梳理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学界有关一战起源的不同学说,希望借助多学科的探讨来深化和促进史学界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起源的研究,这是本文抛砖引玉的初衷。 注释: ①近百年来,国外学界关于一战起因的研究成果数量庞大,其中有两本专著专门从学术史的角度进行了总结和回顾:一本是英国学者安妮卡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源:争议与共识》,另一本是美国学者杰·温特的《历史上的大战:1914至今的辩论与争议》。对于一战的起因,史学界大体公认是由多方面因素共同导致的,其研究也采用了包括新老帝国主义争霸、民族主义、军备竞赛、军事同盟、外交的决策失误、个人心理、危机决策等多维角度。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已经达到相当程度,以至于从国别的角度对于各主要参战国与一战起源的内在关系的研究已经齐备,如《英国与一战的起源》、《法国与一战的起源》、《德国与1914年战争的来临》、《俄国与一战的起源》、《意大利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来临》、《奥匈与一战的起源》、《奥斯曼通往1914年战争之路:奥斯曼帝国与一战的起源》等等。 ②据学者统计,1980年以来,国际学术界有关战争原因的理论探讨比较重要的著作包括:Franccis A. Beer: Peace Against War: the International Violence(san Francisco: Freeman,1981); Bruce Bueno de Mesquita, The War Trap(New Haven, CT: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1);Michael Howard, The Causes of War,(cambridge, MA: Ha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3); Robert G. Gilpin, War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1); Seyum Brown, The Causes and Prevention of War(New York: St. Martin's,1987);Geoffrey Blainey, The Causes of War, 3rded.(New York: Free Press 1988)Melivin Small and J. David Singer eds., International War: an anthology(Chicago: Dorsey Press, 1989); Greg Cashman, What Causes War?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Conflicts(New York: Lexington Books, 1993); Lawrence Freedman, ed., War(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Robert A. Doughty and Ira D. Gruber, eds, Warfare in the Western World,(Lexington, MA: D.C. Heath, 1996); Stephen Van Evera, Causes of War: Power and Roots of Conflict,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99; Richard ned Lebow, A Cultural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CambridgeUniverstiy Press, 2008; and his second book Why nations fight: Past and Future Motives for War,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0. ③[美]肯尼思·华尔兹:《人、国家和战争:一种理论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2012年再版,第125-127页。 ④[美]肯尼思·华尔兹著,信强译:《国际政治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⑤[美]小约瑟夫·奈:《理解国际冲突:理论与历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2009年版、2012年版。 ⑥[美]小约瑟夫·奈:《理解国际冲突与合作:理论与历史》,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2年版,第110-119页。 ⑦A. F. K. Organski, World Politics, New York: Alfred A. Konpf, Inc. 1958. ⑧[美]罗伯特·吉尔平:《世界政治中的战争与变革》,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⑨马里奥·泰洛:《国际关系理论:欧洲视角》,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61页。 ⑩[美]戴尔·科普兰:《大战的起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1)[美]乔治·H奎斯特:《国际体系中的进攻与防御》,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2)Jervis Robert, Cooperation under the Security Dilemma, World Poltics, 40, no.1, 1978, pp167-214. (13)[美]斯蒂芬·范·埃弗拉:《战争的原因》,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年版。 (14)[美]查德·内德·勒博:《国际关系的文化理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2年版。 (15)[美]理查德·内德·勒博:《国家为何而战?过去与未来的战争动机》,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56页。 (16)[美]理查德·内德·勒博:《国际关系的文化理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2年版,第277-280页。 (17)[美]理查德·内德·勒博:《国家为何而战?过去与未来的战争动机》,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37页。 (18)[澳]杰弗里·布菜内:《战争的原因》,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 (19)林民旺:《选择战争:基于规避损失的战争决策理论》,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年版,第6页。 (20)[美]小约瑟夫·奈:《理解国际冲突:理论与历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2009年版、2012年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