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传统赋予了学术史以厚重的人文底蕴,那么时代的精神便承担着促使人们依其固有的价值观勾勒学术的基本轨迹,并载之典籍而流传广远的角色。古往今来,人们总是有赖于将具备时代感、民族精神与历史使命的思想话语刊刻于经典,又凭借后来者对经典的不断解读、提炼,进一步巩固人类集体的智慧。马克思曾指出,“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可见我们所亟待建构的思想话语与学术体系,除了要回归经典之外,还需要接上时代的地气。从这个层面来看,时代的意义更像是对旨趣各异的学术与五花八门的思想进行甄别的手段:那些致力于传承经典又充分立足时代本身的学术,造就了一座又一座思想富矿,也为后世的发展提供永续的进路,是一种“继往圣绝学,开万世太平”的术业;而那些目光短浅、为一己之荣辱得失、或为他人歌功颂德的学术,必将为历史抛弃、遗忘。 今天的中国社会,错综复杂的利益链与过度的资本化使得我们的心灵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渴望听到思想的“木铎金声”。但奇怪的是,在扭曲的学术评价体系下,人们的学术生产又多数变得快餐化、车间化,更多的是“著书只为稻粱谋”。显然,这是因为在智识上我们缺乏对经典与传统的关注,仍旧持有将“国故丢在茅厕里三十年”的心态,同时我们对于这个时代真正的需求一片茫然,无从在喧嚣、芜杂的物质世界中辨别时代的呼喊声。 不过我们必须感到庆幸的是,我们所身处的时代,是人类文明史上一个至关重要的节点——我们既需要全面总结和继承先人赐予我们的伟大学术传统,也亟待建立起足以支撑未来几百年人类文明发展的思想体系,因此只有从历史与时代本身出发来标记我们在人类学术史上的坐标。时代的进步,端赖思想与学术发挥引领和推动作用,而这又需要做到过去与现在进行不间断的对话,须知我们的学术志业从来没有超越前人,而我们的思想世界也并不比前人更丰富,只有重新联结在学术史上被我们割裂的链条,敬畏并关注经典,理解并回归现实,诚如曾国藩所说,君子须树立“德之不修、学之不讲”的危机感以及“民胞物与、内圣外王”的时代感,我们的学术与思想才会在传统与时代作用下展露光芒。 (作者单位:西南政法大学民族政治研究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