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治学心语 >

希罗多德的“历史书写”(3)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 吴晓群 参加讨论

    三《历史》的神“话”与“神事”
    城邦时代,希腊人对神的崇拜不是统治阶层的特权,而是城邦的公共活动,是全体公民共同参与的活动。而且,城邦存在的合法性及其神圣性正是从那些在神庙前围绕祭坛与坛火所举行的公共活动中确立起来。所有的公共活动都是从某种对神表示敬意及虔诚的仪式中得以展开的,可以说,没有一次公共活动不是在神的关注下举行的。在这些活动中,共同的敬畏和共同的希望,通过人们共同的关注,将团体中的不同个人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从而形成一种社会伦理控制的巨大力量。因此,有学者指出,“城邦的整个生活,渗透着神性,希腊人是与神生活在一起的。我们只有理解‘神’的因素在希腊人生活中的作用,才可理解希腊人的城邦”(26)。与史诗相比,希罗多德探究的主题似乎不再包括“诸神的业绩”,但这并不意味着神在他叙事中的缺席。事实上,我们发现希罗多德似乎对预兆、神谕以及祷文、先知等深信不疑,认为正是这些预示着事情的成败。他说:“当城邦或是民族将要遭到巨大灾祸的时候,上天总是会垂示某种朕兆的。”(27)其实,希罗多德的这种态度是当时希腊人普遍心理的反映。古代的希腊人无论是国家大事还是个人的生活问题都喜欢求得神的旨意,然后在神的名义下进行。希罗多德书中那些随处可见的神谕表明他对神灵降旨的相信,同时也是他想为自己所记载内容的准确性寻求根据和保证的表现。
    唐纳德·拉特内尔将希罗多德对事件因果关系的分析总结为五种因素:神的嫉妒、命运或循环、神意、行为和报应以及历史的分析。(28)除了历史的分析法以外,其余四种都与神有关。首先来看神的嫉妒。希罗多德通过梭伦、阿玛西斯、阿尔塔巴诺斯等人之口道出了“神是非常嫉妒的”这样的观念。(29)我们同意福里斯特的论点:对希罗多德而言,“嫉妒是保持公正的力量,把‘扰乱’看作自然秩序的人是不会担忧命运之神对人类的扰乱的。”(30)在希罗多德看来,招致神嫉妒的与其说是财富,不如说是因财富而来的傲慢之心。同样,成功也引起人们的傲慢之情。因此,人的傲慢、盲目的享受财富,看似无止境的成功都会引起神的愤怒和嫉妒,因而也招致了他们的灭亡。(31)第二种因果关系的形式是命运(fate)和循环。德尔菲的女祭司佩提亚说:“任何人不能逃脱他的宿命,甚至一位神也不例外。”(32)命运的力量是强大和不可思议的,克诺索斯、冈比西斯、波律克拉铁斯和阿尔凯西拉欧司的结局都是命中注定的。(33)人们既无法理解,也不可能避免它。因为在古代希腊人的眼中,人并不是无拘无束地存在的,而是生活在一定的关系范围内。这些关系最初被理解为绝对合理性、秩序和充满意义的宇宙。这些不以人为转移的宇宙力量,决定着人的外部状态,使人感到它是一种决定劫数和命运的普遍力量。在《历史》中,希罗多德还在一两处说到了历史中不可抗拒的循环运动。最清楚明白地表达了这一意思的是克诺索斯。他对波斯国王居鲁士说:“人间的万事万物都是在车轮上面的,车轮的转动是决不允许一个人永远幸福的。”(34)这种循环运动的观念看似一种命定论,但其实它代表的仍是平衡的原则。希罗多德使用的第三种因果关系的解释是神意。他说:“一切事物和这些事物的适当分配都是由神来安排的。……正是由于上天的智慧才有这样合理的安排,使一切那些怯弱无力和适于吞食的生物都是多产的,这样它们才不致由于被吞食而从地面上减少。但那些残酷的和有害的生物则生产的幼子很少。”(35)正是神使自然界恢复了平衡与和谐,同理,正是神的嫉妒和惩恶扬善保持了人世间的平衡与和谐。只要是神的意愿,就必定能够实现。表面上看,它与第一种和第二种的解释有些重合,但却并不是完全相同的解释体系。作为事件发生的原因,神意呈现了两种情形。一是对人类恶行的惩罚,如克诺索斯的遭遇是神对他的祖先的恶行的报复,特洛伊的毁灭是天意注定的,“这件事将会在全体世人面前证明,诸神确是严厉地惩罚了重大的不义之行的。”(36)培列提美她凄惨的死亡是因为她的过分残酷的、丧失人性的报复行为遭到神的忌恨和厌恶的结果。(37)其次,神意还表现为神对人类的救助。如神对掠夺戴尔波伊财产的波斯军队的毁灭性打击。(38)希罗多德使用的第四种因果关系的解释是报复。在报复的原因中,既有神的报复,也有纯粹人的报复。如同神的嫉妒一样,神的报复也通常是施加在那些过分幸运的或拥有过分权力的人的身上。这样,神的报复也代表了一种平衡的法则,以恢复人世间的平衡。
    总之,德尔菲神庙上那句“认识你自己”的谕言,对于希腊人来说,不仅仅是意味着人应当反思自身,更重要的是要认识到人的凡人的身份以及他在尘世间的地位,明白自己是人而非神,因此,其所作所为就不应该僭越人的适当的行为规范。(39)这一神人关系的指导思想无疑也是希罗多德历史书写中处理神人关系的准则。有人认为这种思维模式不仅使希罗多德的批判力度被削弱,而且也使其著述的真实性受到怀疑。然而,我们认为,这表现了古典史家对公众价值观的遵从,也恰好符合当时城邦语境中人们对于“历史”及其“真实”的理解。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