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各科研单位应当抛开对形形色色的外文期刊先入为主的认识,而去对国内学者发表外文论文的内容本身进行直接评价,并赋予其在中文期刊评价体系中相应的位置。 众所周知,我国文史哲等人文学科目前对期刊发表成果的完整评价体系基本仅限于境内发行的中文期刊的范围,而对国内学者在外文期刊发表文章的衡量标准还很不统一。这一现象在很大程度上与20世纪我国文史哲学界同国际学界交流相对较少的状况有关。近年来,随着大陆人文学科的发展与欧美、日韩学术圈的联系变得日益密切,大陆相关领域的研究者们在上述地区主办的期刊上使用外文发表文章的现象正在变得日益普遍。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将外文期刊发表成果与国内人文学术界的期刊评价体系兼容起来已成为一个迫切需要得到解决的现实问题,对保证我国学术评价体系的全面性与公正性,以及对人文学科科研发展方向的正确引导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际处理相关事务的过程中,国内各主要科研机构往往会选择两种较为极端的相反做法:一是将各种外文发表的论文一律视为等同于甚至高于国内权威期刊所刊登作品的重要成果;二是将这些论文简单地摒弃于国内的期刊评价体系之外,不作为有效学术成果加以统计。 究其根本,上述两种看似相反的对待外文期刊发表成果的态度在根本性质上是相同的——即拒绝对外文发表成果进行任何具体的衡量与评价,而对它们采取简单武断的、一视同仁的态度,从而回避了对外文发表成果进行系统评估与专项统计的麻烦。这种处理方式看似也是情有可原的。首先,外文学术期刊形式繁多、风格各异,并且很多国家自身并不设置标准化的期刊评价体系。我们很难套用某种一成不变的且能够与国内中文期刊评价体系完全对应的模式去对每一种外文学术期刊进行定位。例如,部分西文期刊专门发表短小精悍的书评类文章,但其刊载的大部分书评的学术水准和影响力或许并不亚于二流西文期刊上的一篇洋洋洒洒的长文;而在西方学界学科划分体系下存在的一些学科门类,如古典学的相关期刊,甚至无法同国内世界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的任何一个学科对应起来,因此我们有时不仅难以断定某古典学期刊上发表的一篇文献考据性西文论文究竟应当对应国内哪个级别学术期刊的发表成果,甚至还无法确定这篇成果究竟能否归入国内“外国文学”、“世界史”或“外国哲学”某一特定学科的范畴之内。其次,综观当前世界范围内的人文学科研究,不可否认的一个现象是,在人文学科学术制高点的分布方面,本土优势往往十分突出。因此,世界各地区国别文史哲领域范围内顶级研究期刊往往使用本地所通用的现代语言。国内学术界非但达不到相应的学术高度,没有能力去评价在这些刊物上发表的前沿成果质量,甚至很可能无法直接阅读这些期刊所使用的语言文字。例如,除论文撰写者本人外,作者所在的高校或科研单位恐怕很难对他(她)用斯瓦希里文发表的一篇非洲史学术论文的价值进行评估;甚至学术委员会中的大部分成员根本无从判断这篇文章究竟是已经达到非洲史学界的国际领先水平,还是不过是一篇漫谈非洲文明的普及性文章。在这种情况下,强行建立一整套在中国使用的外文人文学科期刊评价体系的做法显然是不妥当和不现实的。这一点是由人文学科本身的规律与特殊性所决定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