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会议总结客观全面 此次国际研讨会是在苏联东欧剧变、冷战行将结束25周年之际召开的,会议紧紧围绕冷战期间东西方的公开较量、秘密争夺展开研讨。与会者一致认为,研讨会开得非常成功。 白建才教授在闭幕式中进行会议总结,分析了研讨会的三个特点: 1.参会学者来源广泛,且年轻化。本次会议参会学者来自美国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冷战国际史项目部、以色列海法大学、中国社科院世界史所、华东师大、东北师大、首都师大、上海师大、哈工大、哈尔滨师大、长春师大、山东师大、华中师大、曲阜师大、内蒙古民族师大、辽宁大学、山西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湖北大学、西北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河南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河南商丘学院、山西省委党校、陕西师大等20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参会的50多位学者中,年轻的讲师、博士、研究生就有20多位。这反映了我国冷战史学科的一个重要特点,即是历史学科中最年轻的学科,研究队伍自然相对年轻;也说明我国的冷战史研究是一个朝气蓬勃的大有希望的学科,已受到了学术界比较广泛的关注,并且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 2.“讨论问题广泛而深入。本次会议的主题是“公开较量、秘密争夺与东西方冷战”,这与以往冷战史会议一般仅就比较具体的问题进行讨论(如中国与冷战、亚洲与冷战等)不同,是一个比较宏大的题目,可以说涵盖了冷战的全部内容。因此,会议提交论文题目广泛。就广度而言,讨论的问题涉及到冷战期间的美国与苏联、中国等大国关系;苏联、东欧国家关系;美国、苏联与一些发展中国家关系;冷战中一些热点问题的探讨等等,探讨问题多达数十个。其中不少论文选题新颖独到,资料扎实,分析透彻,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通过这样广泛而深入的交流,对我们与会的每位学者都有启发促进。 3.依据多国档案材料,论文资料丰富翔实。与世界史学科的其他分支相比,我国冷战史研究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可以依据美国、英国、苏联、东欧诸国、亚洲国家等大量档案资料开展研究,使研究更有可靠扎实的资料,研究成果也更具科学性和说服力。鉴于此,我国冷战史研究能站在国内世界史研究的最前沿,能与国际学术界进行平等对话。这一重要特点在我们这次会议上也体现得非常充分。绝大多数论文都是主要依据档案资料写出的,有些甚至用了多国档案资料。如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冯一鸣(2013级硕士研究生)的论文《“革命”与“中立”之间:中国对老挝初期政策探析——以第二次日内瓦会议筹备阶段为核心的考察(1959-1961)》就是主要依据大量中国和美国的档案资料写成的,甚至还用了俄国的档案资料。一个二年级的硕士研究生就能如此熟练地运用多国档案资料开展研究,这正是我们冷战史研究的特色。 此次会议同样反映出一些偏向或不足,“即研究外交的论文多,研究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论文少;研究美国的论文多,研究苏联东欧和第三世界国家以及其他西方国家的少;微观的个案研究多,宏观论述及理论探讨少;用史学研究方法多,借鉴其他学科的方法少。这表明冷战史研究的发展空间极大”。 白建才教授对中国冷战史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他说,“我去年在《世界历史》(2013年第4期)上发了一篇短文《进一步加强与深化冷战国际史研究》,列举了冷战史可以选题研究的6大类问题,其中涵盖的问题难以数计。这就是说,冷战国际史的研究领域极其宽广,等待我们去研究的问题很多很多”。 白教授展望中国冷战史研究充满信心,他说:“长风破浪正当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相信我国学者只要继续努力,潜心钻研,加强交流,取长补短,充分开拓冷战国际史这块园地,一定会取得累累硕果,走在国际学术研究的最前沿,并引领我国世界史研究的深入发展”。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