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20世纪40年代提出“轴心时代”理论后,一直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国内学界也从不同学科展开过研讨和讨论,近年来史学界对雅斯贝尔斯及其轴心时代理论进行更为深入的讨论,呈现许多新的特点。比如,世界史领域学者在原有探讨基础上对轴心时代的定义、范围、核心突破等展开更为细密的探讨;在近年来对古希腊罗马、古埃及、古代两河文明研究等领域的学术积累上,有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领域的学者参与其中,随着对“前轴心时代”研究的发展也改变着对轴心时代理论的认识,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拓展了讨论的范围;在讨论中还注意邀请考古学家参与,使得世界史领域学者了解了当下关于中国古代文明起源阶段的最新考古成果,这样的学术交流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轴心时代的内核仍须深入讨论 近来的讨论还有着全球史学科快速发展的背景,首都师范大学文明区划研究中心于11月上旬组织了“轴心时代与世界历史”学术研讨会,据首都师范大学历史文华学院岳秀坤向记者介绍,“专门探讨轴心时代以及轴心时代与世界历史关系问题的学术会议在国内尚属首次,来自国内外近二十位长期从事文明研究的学者参会并发言,与会者就轴心文明的定义及其断代,轴心文明生成的动因以及它们与轴心之前文明之间的关系,轴心文明的现代性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11月下旬首都师范大学又组织了全球史论坛,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陈星灿演讲,主题为“公元前三千纪到二千纪的东西方文化交流”,由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徐晓旭、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金寿福担任评议,考古学家加入到世界古代史领域的学术语境和讨论中,加强了不同学科间的学术交流。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刘家和长期专注于中西文明比较,他撰写的论文《论古代的人类精神觉醒》最初发表于《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5期,对公元前6世纪左右在中国、印度和希腊同时迎来的人类精神的觉醒,分人与自然或天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对人的本质或人性的反省三个层次进行了全面的评析。轴心时代人类精神的觉醒确为当时历史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而且对于以后的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无疑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在11月的“轴心时代与世界历史”学术研讨会上,刘家和对于轴心时代的定义、断代、第一轴心期的空间范围、雅斯贝尔斯提出轴心期的意义等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 复旦大学教授黄洋认为,对于轴心时代的内核是什么,仍有讨论的余地,对于轴心时代的真正突破是什么,仍然值得进一步的思考。刘家和先生提出的人本主义的兴起具有启发性。黄洋认为,循着这个思路,轴心时代的真正意义不在于提出了一些仅仅启发知识经营思考的玄妙思想或精神体系,而在于建立了一套指导社会普通成员思想行为的观念体系,其核心在于基本的社会伦理道德价值。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徐晓旭以轴心时代希腊和中国的案例来论述其对谱系神话中的他者的观点,他认为,在雅斯贝尔斯看来,神话在轴心时代似乎是一种失效了的思想,人们在研究轴心时代时也多热衷于讨论理性的胜利和宗教的伦理化,而徐晓旭则讨论了在轴心时代的思想解放运动中败下阵来的神话是如何继续服务于轴心化运动的。 有学者认为,自从社会学家艾森施塔特把雅斯贝尔斯的轴心时代概念融合到社会学研究方法以后,探讨轴心文明生成的历史背景,并理清其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俨然成为追溯人类文明发展的有效模式。正如雅斯贝尔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的特殊历史时期,试图从轴心时代引导出有助于调整方向的经验和教训,在经济全球化但贫富差距加剧、文明之间交融和对抗并存的今天,有必要对轴心时代的概念、其生成的内外因及其影响重新界定和分析。全球化的当下可以被称为又一个“轴心时代”。在全球化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强度席卷整个世界的今天,我们应当如何看待雅斯贝尔斯的轴心时代理论,我们又应当如何对待自己的过去和全人类的历史?总结雅斯贝尔斯所指的轴心文明的共同点和各自的特性,认清它们在历史长河中得以产生和存续的根本原因,归纳宗教、文字及知识精英在轴心文明脱颖而出的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必将有助于正确对待和领用承继下来的传统,顺利走过既包含机遇也隐含危机的历史转折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