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治学心语 >

做有思想、有灵魂的学问(3)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牛润珍 参加讨论

    彰显学术对未来的关注
    学人生逢其时,时不我待,当乘势而起,奋发有为,投身现实,将思想凝聚于时代及党和国家的决策与布局上来,认真思考、研究中华民族复兴与社会变革所遇到的一切问题,创新思想、创新理论,才能开辟美好未来,为人类现代文明作出应有的贡献。
    现实是从历史中走出来的,现实正在发生与发展的一切事物无不以历史为前提。事物本体的变化在不同时期往往会呈现不同的样态,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准确把握所研究的问题,往往会将其发展过程进行分期、分段考察,揭示事物的本质。本质的、规律性的与精神性的东西,往往规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历史与现实原本一体,人们为便于对事物的考察,故以时间为线索,将事物发展的前后变化分为过去与现在。欲把握历史的本质与规律,就必须古今打通。南宋朱熹《鹅湖寺和陆子寿》曾论及学问境界:“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却愁说到无言处,不信人间有古今。”旧学新知的邃密与深沉凝聚着学术的思想性,心领神会而且古今融贯包涵着学人对现实的重大关怀。清代学者顾祖禹会通古今撰《读史方舆纪要》,曰:“夫古不参之以今,则古实难用;今不考之于古,则今且安恃?”其治学,从现实出发,由今及古,再由古及今,古今融贯,经世致用。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唐以前音学诸书》曰:“学问之道,当观其会通,知今不知古,俗儒之陋也;知古不知今,迂儒之癖也。心存稽古,用乃随时,并行而不相悖,是谓通儒。”同书《通古今》条又曰:“欲通古今,赖有字,也赖有史。故字不可不识,史不可不读。”识字读史以通古今,通古今在于致用,达政事。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程器》曰:“安有丈夫学文,而不达于政事哉。”清人戴震由训诂通义理以达政事。崔述借考信考据的训练断案治政。会通古今,为学在于致用,是自古以来的学术传统,同时也规定着学问的现实性。
    致用不仅仅于通达政事,更重要的还在于对事物未来发展趋势的判断与把握,探索救世兴世之道。司马迁著《史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述往事,思来者”,“原始察终,见盛观衰”。班固撰《汉书》,“究西都之首末,穷刘氏之废兴”。张载主张学问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顾炎武纵贯百家,著书“欲明学术,正人心,拨乱世,以兴太平之事”。为学在于“明道救世”、“淑人”,“知天下之势之何以流极而至于此,则思起而有以救之”。黄宗羲治学贵自得,注重宗旨与精神;王夫之以学“治身治世,肆应而不穷”。他们生处乱世,胸怀天下,心系苍生,关注现实与未来,思考治乱兴衰之道,创立学说以待后世王者之师用。其治学之苦,亦非常人所想象。王夫之栖身山野,“启瓮牖,秉孤灯,读十三经,二十一史及张(载)朱(熹)遗书,玩索研究,虽饥寒交迫、生死当前而不变”,“体羸多病,腕不胜砚,指不胜笔,犹时置楮墨于卧榻之旁,力疾而纂注”。他们耗尽生命,探讨社会历史与现实,思考治世之由,彰显学术对未来的关注,同时也维系了中华传统文明与学术生生不息。
    与古人相比,当代学人之幸大焉。我们遇上了一个民族复兴的伟大时代,这正如习总书记在《讲话》中所说:“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 因此,习总书记号召:“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该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学人生逢其时,时不我待,当乘势而起,奋发有为,投身现实,将思想凝聚于时代及党和国家的决策与布局上来,认真思考、研究中华民族复兴与社会变革所遇到的一切问题,创新思想、创新理论,才能开辟美好未来,为人类现代文明作出应有的贡献。让学术在时代中闪耀出无限的思想光芒,不辜负中华民族复兴之伟大时代及党和国家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期望。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世纪东亚都城制度研究——‘华夏型’城市的历史变迁”(16ZDA120)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