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欧洲的反美主义历史悠久,至今依然方兴未艾。欧洲精英阶层中,很多人对美国一直存有根深蒂固的文化偏见。 2009年4月3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法国斯特拉斯堡发表讲话时谈到,欧洲存在一种反美主义,欧洲人常常谴责美国做了很多恶劣之事。显然,奥巴马在为美国辩解,谴责欧洲反美主义不利于美欧关系正常发展,但却表明欧洲历史上沿袭下来的反美主义传统在当代美欧关系中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不利于美国在欧洲正面形象的确立。对美国政府来说,与美国结盟的欧洲国家表现出对美国的强烈厌恶情绪,无疑让在国际社会一向以代表正义自居的美国百思不得其解。美国政府很少从自身寻找原因,而是一味指责欧洲反美主义的非理性。实际上,美国在国外奉行的霸权政策是欧洲反美主义高涨的主要原因之一。美国在国际社会奉行“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政策,以自己的标准划分善恶,美国文化以猛烈的方式毁灭或弱化其他国家的传统生活方式,导致这些国家出现了“更像美国”的趋势。从这个意义上讲,美国才是欧洲反美主义的“始作俑者”。 不同国家的反美主义皆有合理性 美国是一个全球性超级大国,与世界历史上先后衰落或退出历史舞台的帝国在本质上没有多大区别,都表现出征服世界的勃勃雄心,不同之处在于,19世纪中期美国基本疆域确定后,很少在北美大陆之外攻城略地,建立完全受其控制的殖民地。美国主要靠商业优势和代表“现代性”的文化来构建其全球帝国大厦,当然这种优势能够充分发挥终归还要有强大的经济、政治和军事等硬实力作支撑。进入20世纪之后,美国的综合国力较长一段时间内处于上升态势,致使美国构建全球帝国大厦的尝试非常成功。美国几乎没有海外殖民地,但影响却遍及全球,物美价廉的商品充斥各国市场,促使当地民众的消费理念发生很大改变,给传统封闭的社会带来浓厚的现代气息。美国对世界发展的影响是无可置疑的,但在国际社会奉行的霸权政策使固存的“邪恶”形象更多展现。在外国人眼中,没有一个国家像美国,那样既令人向往,又遭到极端厌恶。美国的这种全球影响触发了欧洲人对美国文化传播的激烈抵制。“反美主义”概念为欧洲文人在19世纪末提出,很快成为欧洲政治和文化生活中的流行术语。以“主义”反对一个国家大概为美国独此一家,其在欧洲存在时间之长、规模之大以及范围之广,很少有其他“主义”能与之匹敌。 美国代表“现代性”的文化注定成为传统社会的“灾星”,美国文化像波涛汹涌的洪流一样冲垮了民族国家抵挡国外不良影响的堤坝。人们的饮食习惯、穿衣打扮、言谈举止、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等离本国传统渐行渐远,离符号意义上的美国越来越近。一些学者将之形象地描述为“可口可乐化”、“好莱坞化”、“迪士尼化”、“微软化”、“麦当劳化”和“星巴克化”等。这种状况孕育了当地人的反美情绪,并不时演变为抵制美国的浪潮。美国消费文化“肆虐”全球无疑丰富了当地生活,给人们带来多样化的选择,但却给当地传统生活方式的延续带来“不祥之兆”,产生文化身份和文化认同的危机。美国的霸权行为更令那些不听美国号令的国家感到不安,为了维护本国传统,他们发出抵制美国文化渗透和经济扩张的呼吁,抗议美国在国际社会的霸权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讲,不同国家的反美主义皆有存在的合理性,目的是消除美国带来的负面影响,让世代沿袭的传统不至淹没于来自美国消费文化的滚滚洪流。在这方面,欧洲反美主义不仅不是例外,而且有着更为强烈的表现。 欧洲反美主义历史悠久 欧洲的反美主义历史悠久,至今依然方兴未艾。欧洲精英阶层中,很多人对美国一直存有根深蒂固的文化偏见。欧洲保守主义文化精英常常讥讽美国有文明无文化。在他们看来,文化从来都是由少数人享有,表现为对人类文明精神层面发展的贡献,传世的文学艺术作品包含着让人产生悲喜哀乐的共鸣,激发起对本国历史演变的自豪感,将人们对美与善的追求提高到新的层次。缺少历史积淀的国家很难产生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文学艺术旷世之作。文化在欧洲成为高贵气质的标志和体现,犹如在一座神圣殿堂中那些金碧辉煌的艺术作品,能够进入殿堂享受作品者只是那些自幼受到高雅文化熏陶的社会精英人士,只有他们才会产生心灵的冲击与艺术的享受。美国从一开始就走上了与欧洲国家发展不大相同的道路,很大程度上在于美国没有沉重的历史包袱,可以使美国人在近乎一张白纸上绘出与欧洲不同的文化形态,这种文化形态给美国社会带来了勃勃生机,却很难为欧洲保守精英们所认同,他们认为在这种粗俗低劣的文化形态上产生的文明威胁了数千年来形成的欧洲文化形态的存在与发展,自然引发对美国文化在欧洲传播的强烈抵制。 欧洲精英眼中深奥莫测的文化在美国被彻底颠覆了。美国把禁锢在神圣殿堂中的文化赶下由少数人祭拜的神坛,使之堂而皇之地进入大众视野。对大众来说,文化不再像在欧洲那样是可望不可即的奢侈享受,文化可为社会所有人获得,成为休闲时间的精神消遣,有效缓解现代社会带来的紧张压力。文化的大众化或流行化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进入20世纪之后表现为一种方兴未艾的趋势,对古老的文化传统形成了很大的冲击。欧洲精英人士竭力抵制美国大众文化的传播,除了延续先辈在文化上对美国抱有的深刻偏见之外,主要目的是试图在国内形成一道抵制美国文化“入侵”欧洲社会的“防疫线”,阻止美国现代大众消费生活方式在欧洲泛滥。因此,他们对美国文化大张挞伐,这种讨伐归根结底是在起源于美国的新文明强劲冲击之下竭力维护欧洲文明所体现出的价值观。 欧洲国家反美主义实则是一种文化现象 欧洲反美主义不管有多少表现形式,说到底还是一种文化现象,欧洲人很难认同粗俗低劣的美国文化是其产生的根源,这是历史上延续下来的传统,是那些对本地区文明具有优越感的精英人士弘扬欧洲文化的一种表现方式,也是一些欧洲政治家能够获得具有民族主义情绪之民众支持的一种手段。绝大多数普通欧洲人几乎没有机会或财力亲自到大西洋彼岸的美国考察,他们对美国所知只能靠着道听途说、媒体报道以及文人撰写的相关论著。欧洲文化精英对美国的描述会对公众认识产生较大影响。欧洲文人撰写的绝大多数关于美国的书籍,既充满着想象中的虚构,又有着在美国目睹的事实,交织起来很难让读者看到其描述何为虚何为实。这种描述的双重性反映了欧洲文化精英的美国观。受文化本位主义影响,很多情况下欧洲普通公众更易接受虚构的或负面的描述,“我优他劣”会产生心理上的满足感。在欧洲普通公众中,不乏对美国这片自由土地的向往者,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完全认同美国,根子上还是瞧不起缺乏历史底蕴的美国文化。欧洲反美主义作为一种话语体系,历史上多为文化精英所为,而当这种话语转化为抵制美国的行为时,普通民众并未完全置身事外,而是积极参与。这种选择恰是根深蒂固的文化本位主义难以避免的结果。 欧洲国家的反美主义是一种传统,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根源基本相同,几乎不会因为局势的变化而发生根本改变。对很多欧洲人来说,美国虽为大西洋共同体一员,很大程度上担负着领导责任,但在文化上却为异类,与其生活方式格格不入,属于毁灭传统的始作俑者。后冷战时代,世界各地反美主义风起云涌,欧洲的反美主义既表现出全球的共性,又有着本地区的特征,既体现历史遗留的传统,又反映时代现实的需要,虽呈现出多种表现形式,但归根结底还是美国在文化上的负面“他者”形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是欧洲人抵制美国的本源所在,历史上如此,当代也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 (作者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欧洲反美主义历史与现实:一种文化视角”负责人、福建师范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