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推行休养生息政策 任何一项政策的推行,必然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息息相关。清初休养生息政策的推行也是如此。明朝末年,日益严重的土地兼并,加上极为沉重的官赋私租及加派三饷负担,给社会经济生产带来极大破坏,全国很多地区“数千里见城陷处固荡然一空,即有完城,仅余四壁,蓬蒿满路,鸡犬无声”。(52)顺治十年左右,整个社会仍处于“民不聊生,饥寒切身”的困窘局面;(53)康熙帝平定三藩后,社会仍是“疮痍尚未全复”。(54)不少有识之士对当时百姓疾苦忧心忡忡,熊赐履一针见血地指出: 夫民生今日,其困苦亦孔亟矣……私派倍于官征,杂项浮于正额,分外之诛求,无名之赔补,种种朘刻,剥肤及髓……蠲征,则吏收其实而民受其名;赈济,则官增其肥而民重其瘠……此固民情之大可悯而国计之重可忧者也。(55) 可见,清初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势在必行。理学官僚在清初休养生息政策的推行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朝与地方理学官僚群策群力,提出并制定了一系列措施,而且在政治生活中积极实践。 1.在朝与地方理学官僚群策群力,共同实践 第一,在朝官员积极出谋划策,制定有利百姓休养生息的政策。魏象枢在谏垣,前后上疏凡三十余次,大要是“崇治本,别人才,修实政,通民隐”。(56)他从理学“天心仁爱万物”的立场出发,提出“除三不便民之弊,以收五便民之利”的主张,所谓“三不便民之事”,即火耗、私派、勒诈。他要求废止这三弊,达到五便民之效。(57)魏裔介针对燕、赵地区的百姓未能真正获得实惠的实际情况,向朝廷建言,指出:“宜切责奉行之吏,彰信于民。”(58)也就是说,他要求朝廷敦促地方官员切实履行惠民政策。他进而提出了“取民有制”的主张,称:“治天下之道,固亦多端,大要在于正人心、厚风俗而已。然经制之要,莫先于取民有制。”(59)同时,对于那些战时实行的加重百姓负担的举措,在朝理学官僚也坚决予以抵制。顺治时期,辅政大臣议加练饷五百万,魏裔介上疏力争,最终停罢。(60) 第二,为任一方的官员用心治理地方。朝廷的休养生息政策能否真正被贯彻施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方官员(下自守令,上自督、抚、藩、臬)。应当说,清初,地方理学官僚在推行休养生息过程中扮演着积极的角色。从守令来看,顺治年间,广西罗城处“深山之间,瑶、玲顽悍”。(61)当地民生极其荒芜,盛瘴疠,“初隶版籍。方兵后,遍地榛莽,县中居民仅六家,无城郭廨舍。”知县于成龙到任后即“召吏民拊循之”。他申明保甲、宽徭役、疏鹾引、建学宫,创设养济院,“凡所当兴罢者,次第举行”。(62)陆陇其曾担任灵寿、嘉定等地的知县。灵寿、嘉定两县是全国出名的邑巨事繁之地,灵寿“于真定最为硗瘠,易患水旱。迫近畿辅,多徭役。俗强悍善斗,少讼而轻生”。(63)陆陇其遵循“衣食足而知荣辱”的思想,采取了积极措施,同样也取得较好效果。再从督、抚等高级官员看,江苏巡抚汤斌,为政以“宽民力、兴教化,培植根本为务”。(64)张伯行“所至平粜赈饥,褒廉纠墨,问民疾苦,宣布朝廷德意”。(65)康熙帝以“真能以百姓为心者也”(66)赞誉之。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