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端本正源立纲陈纪 康熙六年,熊赐履应诏上《万言疏》说:“内臣者,外臣之表也;京师者,四方之倡也。本原之地,在乎朝廷而已。朝廷一举一动,万方之则效,九土之观瞻,于是乎出,而其大者,则在立纲陈纪、用人行政之间。”(101)比较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整顿吏治的具体建议。康熙十七年,左都御史魏象枢又明确提出“为朝廷正纲纪,为臣子励名节”的政治主张。(102)概括来讲,理学官僚的相关举措有: 第一,建议朝廷兴起职业,鼓舞士气。康熙六年,熊赐履基于当时“职业极其隳窳,而士气因之日靡也”,建议康熙帝“立振颓风,作兴士气”。(103)值得一提的是,熊赐履对当时官场上排诋道学之士的风气表示不满,而道学之士在他看来,多是“修身体道读书穷理之士”,应当予以提倡。魏象枢也因“吏治渐坏”,上疏朝廷称“公道宜彰”。(104) 第二,申明宪纲,目的在于自上倡导一种积极向上的政风,而后经由地方官吏贯彻实行到具体的政治活动中去。熊赐履建言康熙帝: 申饬满、汉诸臣……化情面为肝胆,转推诿为担当。是曰是,非曰非,不必装聋作哑也,可则可,否则否,不必首鼠模棱也……宰执尽心论思,而不必以唯诺为休容;台谏极力纠绳,而不必以钳结为将顺,则职业修举,联常剔厘,官箴日肃,而士气日奋矣。(105) 即要求最高统治者明白确定“是”、“非”,“可”、“否”的界限,达致优良政风。魏象枢也提出应当“申明宪纲恭请严饬以清致治本源”,严饬吏治,康熙帝认为所奏“切中时弊”,要求有关部、院衙门“会同详议具奏”。(106) 2.荐举廉能,奖贤惩贪 荐举廉能、奖贤惩贪也是清初整顿吏治的重要一环。康熙十七年,魏象枢针对当时贪、廉不分,“参处同例”;尽职、溺职无异,“保荐无分”的弊病,从荐举贤能,奖贤惩贪的角度出发,荐举清廉知县陆陇其,(107)弹劾镇江知府刘鼎溺职、山西绛州知州曹廷俞劣迹显著,以实现“廉者或复其官,或不次用;贪者悉置诸法”。(108)十八年,迁刑部尚书后,魏象枢又遵谕举廉吏,疏荐原任侍郎高珩、知县陆陇其等,诸人“皆得旨录用”。(109)陈廷敬在担任左都御史期间,弹劾云南巡抚王继文一事则以实际行动展示自己推崇清节、惩贪黜邪的政治勇气。时人对此评价甚高,谓其“特疏劾其(云南巡抚王继文——引者注)亏饷负国……由是风纪整肃,中外大小吏莫不色动神慑”。(110)江苏巡抚张伯行在辛卯江南场弊中,奋劾督臣噶礼,所云“振千古之纲常,培一时之士气;除两江之民害,快四海之人心”,(111)更是集中体现了他奉行理学基本教义,养成刚大之气,沛然直达于笔墨之间,秉道嫉邪的特点。 正是在这种风气的鼓舞下,理学群体中出现了一大批廉能之吏。黄州知府于成龙“微行村堡,周访闾里情伪,遇盗及其它疑狱,辄踪迹得之,民惊服”。(112)三河知县彭鹏“治狱,摘发如神。邻县有疑狱,檄鹏往鞠,辄白其冤”。(113)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