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国史 >

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历史经验的三维解析(3)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理论界》(沈阳)2013年1 张广鑫 黄婉珺 参加讨论

    3.开放与独立中的文化建设新面貌
    (1)文化开放,博采众长。文化建设必须坚持文化开放,从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中吸取有益成分、取长补短。列宁曾说过:“仅靠摧毁资本主义,还不能饱肚子。必须取得资本主义遗留下来的全部文化,用它来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取得全部科学、技术、知识和艺术。没有这些,我们就不能建设共产主义社会的生活。”[16]文化开放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不管是哪种社会制度下创造的文明成果,只要是进步的优秀的东西,都应积极学习和运用。对糟粕的东西则应剔除,不能学。我们在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国家一切好的东西时,当然不能妄自菲薄,不能对社会主义事业缺乏信心”。[9]我们党以开放的姿态观照世界大势,注重与不同文化之间开展对话交流,不断丰富和壮大自身。同时坚持尊重、保护和推动世界文化多样性,在人类和平发展的进程中,为共同促进人类文明永续发展作出贡献。
    (2)强化文化主权意识。文化独立是文化开放的前提。综观人类历史,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克服艰难险阻而生生不息,就在于我们有共同的精神家园。中国共产党在文化建设过程中更加注重立足民族,立足本土,“学习外国,必须坚持为我所用的方针,进行认真鉴别。对什么东西可以学,什么东西不能学,要做到心里有数。对可以学的东西,也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消化吸收,不能囫囵吞枣、生搬硬套,更不能邯郸学步、失其故步”。[4]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也是同革命、建设和现代化实际相结合,采用生动活泼新鲜的形式来表现,不照搬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提出“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等基本理论观点。虽然和平与发展作为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为我们吸收他国文化提供了良好的国际背景,但我们也应意识到文化霸权主义、文化沙文主义、文化殖民主义并没有销声匿迹。我党在领导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始终清醒地认识到我们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必然会长期面对各种敌对势力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活动,因此,“要把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关系到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兴衰成败的重大工作紧紧抓好,始终保持和不断培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10]
    三、弘扬主旋律与倡导多样性相协调
    文化建设要确保弘扬主旋律与倡导多样性协同并进,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兴旺发达的重要保障。弘扬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观念为核心的主旋律,能防止人们思想意识领域出现偏差。同时倡导多种文化共同发展,能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多重需求,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1.弘扬主旋律——保证文化建设正确航向
    (1)坚持党对文化建设的领导。毛泽东同志指出:“离开了工人阶级的领导,要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是不可能的。”[3]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就明确认识到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它强调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是取得新民主主义文化胜利的重要保证。“真正的人民大众的东西,现在一定是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领导的东西,不可能属于人民大众。新文化中的新文学新艺术,自然也是这样”,[11]在现代化建设的今天,也不能离开党对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正确的舆论引导,利国利民,所以弘扬主旋律,就要坚持党对文化宣传阵地的领导和管理,确保新闻舆论正确导向,引导广大文化工作者和人民群众自觉践行时代主旋律。“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是我们党长期实践中形成的重要原则和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的一个重要方面,必须始终牢牢坚持,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12]坚持党对文化建设的领导,就保证了文化发展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
    (2)坚持文化建设为人民服务。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就决定了党的一切主张和一切工作,都是以确立人民主体地位为原则的,都是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的,都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的。1942年5月,毛泽东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讲话》解决的第一位问题即文艺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讲话》指出我们的文艺必须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为工农兵服务、为人民大众服务。1956年,中央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继续坚持并丰富发展了《讲话》精神,提出“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13]“作品的思想成就和艺术成就,应当由人民来评定”,[13]号召文化工作与人民群众相结合。江泽民同志提出:“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14]胡锦涛同志强调:“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15]我们党对文化建设基本方针的把握是一个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过程。既坚持文化建设内容上的先进性,坚持文化建设形式上的丰富性,又坚持文化建设目标上的人民性。
    2.倡导多样性——促使文化建设繁荣兴旺
    (1)文化多样性是文化的基本特征。同自然界保持生物多样性一样,人类创造的文化生态本原也呈现出多样性。单就我国来说,从历史的纵向坐标来看,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的历史古国,文化经历了不同的发展时期,由于社会的变迁、历史的发展导致不同文化的出现。由各个不同时期产生的不同文化同时存在着。从现实看,我国有13亿多人口,56个民族,这是我国文化发展的客观生态环境。每个民族由于自己不同的历史背景、不同的生产方式、不同的生活习惯,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情感方式,这些差异就构成了五光十色、异彩纷呈的多样性文化。所以说“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人口众多,不同民族、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经历和不同教育程度的人们,有多样的生活习俗、文化传统和艺术爱好。雄伟和细腻,严肃和诙谐,抒情和哲理,只要能够使人们得到教育和启发,得到娱乐和美的享受,都应当在我们的文艺园地里占有自己的位置。英雄认为的业绩和普通人们的劳动……都应当在文艺中得到反映”。[13]
    (2)文化建设要倡导多样包容。在民主革命时期,为了使文化更好地为革命、民主政治和经济建设服务,毛泽东主张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即中国文化“应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3]使文化工作满足农、工、兵、商等不同社会阶层的需要,从而调动全体人民参与革命、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中国共产党执政后,就把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作为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方针、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方针确定下来。改革开放后,我国就已经开始肯定劳动者的个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补充,所有制结构开始发生巨大变化。随着实践的发展,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结构已经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所替代。党的十五大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确立下来。那么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也要体现相应的经济基础。因此,我国的文化建设局面也必然是在突出主旋律的基础上倡导多种文化共同发展,这样才能满足不同文化主体的需求。倡导多样性不仅指文化内容的多样,还指文化传播手段、文化建设形式的多样。在今天,我们党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全社会各个方面协调发展,要想做到人与人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协调,就要允许多种多样的文化共同发展,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这样才能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方和谐发展。
    3.坚持一元引领与倡导多样性的文化建设新生态
    (1)坚持一元引领多样性。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价值观念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身需求、满足程度的评价,是主客观相统一的。因此,一个人的价值观念必然会受自身利益需求的影响。同时,不同个体的利益诉求有着共通之处,即共同的价值观念,在各种价值观念中处于灵魂地位、起着支配作用的是核心价值体系,在当代社会主义中国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旋律”、“一元”包含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内。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17]这一论断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具有精髓意义,必须加强这一体系的导向功能,引领繁杂多样的社会思潮。但这种引领并不是要取代日益多样的社会思潮,而是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反对和抵制各种怀疑、否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错误言行;坚持正面教育为主,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让昂扬向上的思想观念占领主阵地;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说服力、感召力、凝聚力,引导社会思潮朝着积极健康方向发展。倡导多样性,就是要树立和而不同理念,对一切有利于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社会和谐的思想予以支持和褒奖,营造尊重差异、宽松和谐氛围,激发文化领域的创造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2)坚定不移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文化建设的目的。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人民文化需求越来越旺盛,文化消费进入快速增长期,这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提供了广阔空间和强大动力,同时对于文化产品和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我党领导文化建设面临的新任务、新挑战。必须坚持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历史经验,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中国共产党领导建设的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本质上是人民大众的文化。社会主义是文化建设的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人民是文化建设的服务对象和依靠主体。只有站稳人民立场,使文化创作深深植根于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既反映人民精神世界又引领人民精神生活,为人民创作、为人民服务,才能创作出经得起时代和历史检验,深受人民欢迎,对社会影响深刻的优秀作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我们党对文化创作生产规律的科学总结,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方针。没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创作氛围,就没有生机盎然、春色满园的景象;没有解放思想、自由和谐的研究环境,就没有硕果累累、名家辈出的学术土壤。因此,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弘扬主旋律、倡导多样化。提倡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充分讨论,提倡不同品种和生态的积极创新、鼓励探索、扶持原创、宽容失败,最大限度地焕发文化工作者的创造活力。同时,我们既要保持自己的文化传统,又要学习其他文化的长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做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这既是挑战更是机遇,我们要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坚持党的基本经验不动摇,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创造性地开展文化建设,迎接中华民族又一个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时代。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