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郑安立,朝鲜儒林人士,清末来华,民国初加入中国籍,从事过教育、矿业、排日活动、东北朝鲜人独立自治及韩国独立运动,与中国不同地域的官方高层张作霖、孙中山等也曾有过接触。他思想活跃,行迹与活动遍布中、日、韩三国。在中国东北、华北、华东、华南都有其活动踪影。从其不同时期的重要活动可以看到,朝鲜移民中的儒林人士在华心路历程及朝鲜移民国家认同意识的特点。 关键词:清末民国;朝鲜移民;国家认同;儒林人士;郑安立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朝鲜族历史发展与国家认同建构研究”(13BMZ019 作者简介:刘智文(1964—),男,教授,历史学博士,通化师范学院,高句丽与东北民族研究中心,从事明清史与东北民族史研究;梁启正(1976—),男,副教授,博士研究生,东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从事高句丽史与东北民族史研究。) 一、郑安立简介 郑安立,别名郑永泽,1872年(明治五年一月),生于朝鲜忠清北道镇川郡镇川面台洛里[1]227。中日甲午战争后,朝鲜与中国脱离宗藩关系,1897年朝鲜改称大韩帝国,逐步沦为日本的殖民地。1907(明治四十年)大韩帝国军队解散,郑安立对国家现状与前途悲观,于翌年(1908)迁居当时的“间岛”(今延边)龙井村[1]227。在延吉期间,参加过孔教会,从事传统民族教育、矿业开采;为朝鲜移民入籍及反对日本侵犯中国主权、滥捕朝鲜移民事,曾数次上书中国官府,且奔走于关内外,他本人也于民国年间加入中国籍。为谋求朝鲜独立运动及在华朝鲜移民独立自治,曾先后奔走于北京、哈尔滨、上海等地,与中国不同地域的官方上层张作霖、孙中山、陈炯明等也曾有过接触。期间“屡次归鲜,亦曾东渡内地(日本)”[2]227。三一运动前夕,农历戊午(1918)年12月,与亡命吉林的39名韩国独立运动者最先签名发表了《大韩独立宣言书》(《戊午独立宣言书》)。1919—1920年,郑安立参与了上海“大韩民国临时政府”建立,在庶务部任职人员中有其名字。②1920年,郑安立曾组织古朝鲜古史研究会。③1930年11月,“返回其住址(上海法租界西爱咸斯路三三七号)。满洲事变后,为成立东亚国际联盟陈请东京高官”[1]227。1945年朝鲜半岛解放后,以建国委员身份回到韩国。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