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顾颉刚:《我的研究古史的计画》,《顾颉刚古史论文集》卷一,第293页。 (22)(23)顾颉刚:《我的研究古史的计画》,《顾颉刚古史论文集》卷一,第294、295,295~296页。 (24)顾颉刚:《古史辨第一册自序》,《顾颉刚古史论文集》卷一,第52页。需要说明,顾颉刚在序文中说:“要辨明伪古史必须先认识真古史。”这里说的“真古史”是战国、秦汉的历史,而非上古历史。 (25)王国维:《王国维考古学文辑》,凤凰出版社2008年版,第25页。 (26)陈寅恪:《王静安先生遗书序》,王国维:《王国维遗书》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影印本,第1页。 (27)(29)冯峰:《从〈古史辨〉前三册看“古史辨”运动的一个转向》,《史学史研究》2007年第2期。 (28)顾颉刚:《古史辨第一册自序》,《顾颉刚古史论文集》卷一,第51~52页。 (30)施耐德著,梅寅生译:《顾颉刚与中国新史学——民族主义与取代中国传统方案的探索》,台北,华世出版社1984年版,第248页。 (31)胡适:《古史讨论的读后感》,顾颉刚编著:《古史辨》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影印本,第193页。 (32)顾颉刚:《答刘胡两先生书》,《顾颉刚古史论文集》卷一,第200页。 (33)顾颉刚:《答李玄伯先生》,《顾颉刚古史论文集》卷一,第313、314页。 (34)顾颉刚:《答柳翼谋先生》,《顾颉刚古史论文集》卷一,第318页。 (35)冯峰:《从〈古史辨〉前三册看“古史辨”运动的一个转向》,《史学史研究》2007年第2期。 (36)张京华:《古史辨派与中国现代学术走向》,第341~370页。 (37)王煦华:《〈秦汉的方士与儒生〉前言》,顾颉刚:《秦汉的方士与儒生》,第5页。 (38)李济:《安阳的发现对谱写中国可考历史新的首章的重要性》,《李济文集》卷四,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03~509页。 (39)徐坚:《暗流:1949年之前安阳之外的中国考古学传统》,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3页。 (40)参见李扬眉:《“疑古”学说“破坏”意义的再估量——“东周以上无史”论平议》,《文史哲》2006年第5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