殖民统治影响非洲发展 非洲国家取得独立之后,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方面遇到了一些问题,非洲国家的性质和非洲国家内部的政治进程成为非洲史研究的焦点,史学家开始重新审视殖民统治终结的意义以及殖民遗产对当代非洲发展的影响。 一些非洲史学家主张更为全面地认识非洲民族国家独立的历史意义。他们认为,以往研究通常将主张与殖民者保持联系的国家或社会力量视作“反动”,然而历史事实要复杂得多。一些史学家以法属西非殖民地为例,强调西非的民族主义者在政治上坚定地反对殖民主义,同时,这些民族主义领导人也认为,法非共同体为建构非洲国家间的联合提供了可能性。因此,他们试图在对殖民帝国加以改造的基础上,实现原有殖民地的联合。不过,随着民族独立逐渐成为不可阻遏的历史潮流,法非共同体最终归于失败,西非殖民地最终成为独立的民族国家。 非洲史学家还致力于探讨殖民时期历史对当代非洲国家特性、社会结构和发展道路的影响。例如,克劳福德·杨在研究比属刚果历史的基础上,强调后殖民时代非洲国家危机的根源蕴藏于殖民统治时期,他将非洲殖民地国家描述为“碎石机”,认为殖民地国家彻底改变了非洲社会原有的政治空间、社会等级分层和经济生产方式,这是后殖民时代非洲国家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弗里德里克·库珀提出了“守门人国家”理论,认为殖民地政府的统治基础极为脆弱,无法控制殖民地社会和文化领域,它所关心的只是“守住大门”,即维持其统治。后殖民时代的非洲国家继承了这一特征,独立后很快出现了争夺控制权的激烈角逐,并引发严重的政治动荡。 在重新认识殖民历史变迁的基础上,学者们对非洲历史分期也提出了不同看法。以往的非洲历史学家通常将非洲历史划分为前殖民、殖民和后殖民三个历史阶段。从本质上说,这等于承认殖民统治的确立是非洲历史的基本特征。按照这一分期,殖民时代成为非洲历史进程的支点,向前延伸为“前殖民”时代,向后延伸则为“后殖民”时代。新生代的非洲史学家对此提出挑战,他们主张打通殖民和后殖民的历史阶段划分,强调这样有助于理解非洲历史的连续性。他们认为,对于非洲历史而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性不亚于20世纪60年代的政治独立,应被视为非洲历史的重要节点。 研究资料和方法多样化 近年来,殖民时期非洲史研究的史料来源日益多样化。虽然非洲史学家继续利用殖民政府档案、殖民官员通信和回忆录,但他们意识到,这些文献时常反映出殖民统治者的立场及其对非洲社会的偏见和误解。因此,非洲史学家在利用这些档案文献的同时,更强调利用殖民档案之外的史料,例如司法记录、口述访谈、图像资料以及非洲文学作品等,试图以此来弥补殖民政府档案资料的缺陷,更为全面地展现殖民时代非洲社会变迁。例如,肯尼亚的“茅茅运动”是非洲史和英帝国史上的重大事件,曾经有大量著作讨论其起源和影响。然而,“茅茅”士兵作为该运动的主要参与者,一直未受到应有关注。非洲史学家戴维·安德森大量利用殖民政府针对“茅茅”士兵的司法审判记录和这些士兵的口述访谈,还原了这一群体的历史,丰富了“茅茅运动”的历史图景,并且揭示出英帝国在肯尼亚如何运用种种军事和宣传手段,来维持岌岌可危的殖民统治。这一研究深化了我们对帝国主义、民族主义和非殖民化的认识。 相关研究日渐强调借鉴人类学、政治学、社会学、艺术学和环境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呈现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态势。例如,一些非洲史学家关注非洲大众音乐与政治、权力和权威之间的密切联系,通过研究非洲音乐,探讨非洲人反抗殖民统治、非洲民族认同的形成以及非洲社会变迁等问题。有的学者将非洲民族主义思想史与非洲城镇空间演变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从而揭示出种族、族群、民族等身份归属并非全然由殖民统治所强加的,而是由殖民统治的悖论和权力有限性所塑造的,同时非洲土著文化对等级和差异的理解也对这些身份归属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随着研究资料和研究方法的多样化,帝国史与非洲史研究领域趋于接近。前者主要关注欧洲帝国及其统治精英的利益、政策和行为,后者则注重非洲民众的社会史。 总体而言,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外非洲史学界在充分吸收民族主义史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已经取得长足发展。这些研究有助于深化和丰富非洲史研究的学术视野。与此同时,我们应该认识到,这些研究往往倾向于将殖民主义视作殖民者和被殖民者的“共有”文化,从而淡化了殖民者与被殖民者立场的根本对立,也淡化了殖民统治对非洲社会的奴役和压迫。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英属非洲殖民地社会变迁研究(1890—1960年)”(13CSS023)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