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官厅水库污染治理:调研治理并举,成效逐年显现 在周恩来指导下,横跨流域、统一领导的官厅水系水源保护领导小组很快成立,一边调研,一边治理,启动了官厅水库污染治理的历史进程。 (一)领导小组成立:横跨流域,跨省市协同管理 官厅水库水质污染直接关系到首都用水安全。在周恩来指导下,1972年6月23日,官厅水系水源保护领导小组迅速成立,主任万里,主要成员有:河北、山西、北京、天津和国务院有关部、委以及中国科学院的领导[3]。领导小组和所属办公室是一个跨省、市的联合组织形式,主要任务是协调官厅水库上游,山西、河北和北京的工厂污染源治理;基本任务是组织统一规划、分头治理、联合检查、相互促进。同时,调集水文、气象、地质、水利工程等科技力量,展开对官厅水库全流域性的勘查工作,为治理收集系统完备的资料。 7月,领导小组在对13个市、县86个工厂作了详细、大量的实地调查后写出《关于桑干河水系污染情况的调查报告》,并上报国务院。该报告为整个流域污染源的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8月17日,国务院批转《关于官厅水库水源保护工作进展情况的报告》。9月5日,国务院批转《关于桑干河水系污染情况的调查报告》,并作出批示,要求各有关部门和地区必须严肃对待此事,积极行动起来,根治桑干河污染,一抓到底,不要半途而废[11](P549)。高密度、快节奏会议的召开和一系列报告及批示措施的出台,充分显示出党和国家对官厅水库污染治理的高效执行力。 (二)分批逐步推进:综合利用,边发现问题边治理 在有关专家指导下,领导小组采取综合利用、化害为利、改革工艺、减少污染、污水净化处理等积极治理措施,将不定期召开工作会议和印发《工作简报》作为两个有力抓手,及时推广先进经验,并对落后单位展开批评和监督等,于1972—1976年间基本完成了对官厅水库的治理工作。 从1972年开始,国家和有关部委投入专款近3000万元展开治污攻关行动,分三批对官厅水库上游39个重点污染企业的77个项目进行治理,按其规模、性质分别确定相应治理方案[12]。同时,还在水库及其上游地区建成五个监测站。在专家和水库沿线企业及有关单位与村民的共同努力下,各污染项目治理取得了很大进展,并在系统总结中为水源保护工作提供了科学数据、分析和指导。 当然,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国家层面的治理行动,官厅水库的治理过程其实殊为复杂,并不如现今一样提前就有周密的污染治理方案,而是经历了一个边发现问题边进行治理的过程。例如,制定治理方案过程中,出现了信心不足和依赖思想,张家口有些人就认为 “设备缺,条件差,污水量大”。基于这种情况,在治理过程中,中共张家口地、市委主要领导主持会议并成立领导小组,检查并解决出现的问题;张家口计委等部门设专人负责此项工作[13]。同时,这个过程中还存在着物资配备供给不及时、基层单位负责人认识不到位等混乱情况[14]。1975年5月《官厅水源保护工作简报》中亦指出,“还有一些同志和单位,对环境和水源保护工作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对环保长期性认识不足,因此,班子不健全,遇事没人管的现象还程度不同的存在着,致使工程进度一拖再拖,长期收不了尾”[14]。应指出,当时在中国尚未形成任何成熟规范的环境保护程序,作为国家层面的首次治理行动,是蹒跚起步、懵懂摸索,出现一些问题不可避免,也可理解,无可厚非。 (三)治理成效:逐年好转,取得良好效果 官厅水库污染治理工程在1976年末基本落下了帷幕。领导小组在各方协调下,克服了种种困难,从1973年治理伊始就有了明显成效。 1973年官厅水系水源保护领导小组《关于官厅水库水源保护工作的报告》指出,沙城农药厂滴滴涕车间停产以来,附近良田屯大队的社员健康状况有了明显好转[2](P448)。1974年上半年据河道和库区居民反映,除氯化物略有增加,水质略偏碱性外,水体色、嗅、味略有增加,滴滴涕、六六六等有机氯药的污染得到了控制,死鱼现象未再发现,其他多种污染物质的浓度都有所降低,库水水质得到明显好转[3]。1975年测定时,官厅水库水质显著好转,库水异味消失,水色变清,死鱼现象已经没有了。1976年以后,水库水质基本接近饮用水标准[15](P462)。 从官厅水库各河道综合污染指数(K值)的变化上看,1973年至1976年间大都呈现下降趋势。由于治理的迟滞反应,虽然1974年除妫水河之外的三个河道K值并未有减少,但从1974年起都展现稳定的下降态势,显示了治理的良好效果[16]。这项新中国历史上国家层面开展的第一项水污染治理行动取得成功,为今后环境问题的治理积累了宝贵经验。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