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2000年:劳动力城镇化阶段 这一时期,由于在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得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城镇和工业的就业市场被打开,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涌向城市。在这个阶段,农民与城市的融合方式比较明显,以劳动力转移性就业为基本特点。具体融合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有三种:农民外出长年打工模式;农民季节性打工模式;就地就近在城镇打短工。从就业方式上看,大部分农民工与就业单位签署了就业合同,但也有相当部分没有就业契约关系。从农民工流转区域来看,大部分属于跨省流动,小部分属于就地流转。从行业分布看,农民工所占比重建筑业为81.8%,制造业为73.6%,餐饮服务业为67.4%,高新技术企业、一般服务业所占比重正在上升。 在这一时期,支撑农民与城镇快速融合的因素,主要是在理论上已出现了城乡就业市场全面开放理论、农民收入与劳动力流动融合理论、农村发展资源动态配置理论等,“二元结构”被深度突破,农村劳动力流动不仅成为农业产业化的支撑因素,而且成为支撑城镇和工业成长的重要资源。但这一时期农民与城镇的融合还是表面的和部分的,这是因为:一是大部分农民与城市的融合仍是流动状态的,不是固定的,改变的只是流动方式,而不是农民身份;二是大部分农民进城的主要目的仍是为了打工赚钱,不是为了变成市民;三是大部分进城农民以租赁方式解决住宿;四是进城农民的医疗、上学、入托和养老等最基本的社会保障项目还不能与市民“同价”。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