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要点: ■ 日本的强,表现在它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中国的弱同样表现在这些方面。这就决定了中国的抗日战争不能很快取得胜利。日本的小,表现在国度小,其人力、军力、财力、物力均经不起长期战争的消耗。这就决定了中国可以通过持久战而最终打败日本。 ■ 如果实现了人民战争,“就把日本侵略者置于我们数万万站起来了的人民之前,使它像一匹野牛冲入火阵,我们一声唤也要把它吓一大跳,这匹野牛就非烧死不可。” ■ 蒋介石等人看到了敌强我弱和敌小我大这个基本事实,但是他们缺乏对20世纪30年代中国与世界关系以及世界格局演变的辩证思考,因此他们对所谓“持久”的把握往往脱离实际,很容易从“持久”跳到“速胜”,盲目地寄希望于西方国家的调停或干预。 ■ 中国共产党的持久战思想,是建立在对与战争相关的一切外部与内部复杂因素进行深刻分析的基础之上的,对于战争不同阶段的关系、外援与自力更生的关系、战略持久与战役速决的关系、保存自己和消耗敌人的关系等,都有完整的科学分析,既不会因为一时的顺利而幻想“速胜”,也不会因为一时的挫折而失去必胜的信心。 ■正规军、地方武装和民兵的结合,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的广泛开展,不放松有利形势下的运动战,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巩固等等,都起到了消耗与消灭敌人并同时壮大自己的作用,从而达到在持久战中逐渐改变敌我力量对比,最终向敌人发起反攻并战胜敌人的目的。 从1937年卢沟桥事变开始的中国全国抗日战争,历经8年艰辛,首次取得中国近代历史上反侵略战争全面彻底的胜利。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中国军队能够抵抗日军的进攻并在抵抗中不断消耗与歼灭敌人,除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与维护这个重要的政治条件,还需要一个重要的军事条件,这就是抗日持久战战略的制定与实施。 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持久战战略的制定者 早在中央红军到达陕北的时候,中国共产党就预见到了即将到来的中国抗日战争是一场持久战争。1935年,毛泽东在瓦窑堡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报告,提出“中国革命战争还是持久战,帝国主义的力量和革命发展的不平衡,规定了这个持久性。”“要打倒敌人必须准备作持久战,这是现时革命形势的又一个特点。”1938年5月,毛泽东发表著名的《论持久战》,系统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关于持久战的战略思想。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