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历史文献学 >

谱牒研究出现“文化转向”(2)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 汪润 参加讨论

    元明时期族谱模式渐臻完善
    欧阳修、朱熹等人不断强调编修族谱的重要性,并确定了族谱的功能与结构,使得儒家伦理成为族谱书写过程中的核心观念。元代王行简在《束氏族谱序》中写道:“族之有谱,其来尚矣……近世苏明允(苏洵,字明允——引者注)谱、欧阳公谱图、游默斋(游九言,号默斋——引者注)世谱,皆论撰先世之美,以明著后世者,良有以也”,直接写出了族谱形制的源流,说明欧阳修、苏洵所做族谱已经成为一时的典范。元人杨维桢《边氏宗谱叙》写道:“夫家谱之设,即古大宗小宗之法,所以序天伦、别亲疏、敦礼教者”,也是强调族谱的功能与宗法制度是一致的,说明宋代奠定的族谱序模式已被元人接受。
    明代族谱序中,宗法制度、儒家伦理已经成为经常重复的套语。明代大儒宋濂更加强调族谱的功能与意义以及欧阳修、苏洵的创造性,他在《桃溪杨氏宗谱序》中认为:“国有史,家有谱。史者,载治乱、志安危,历朝之大帐簿也。谱者,溯本原、详支派,一族之大帐簿也”,“有宋欧阳文忠公修、苏明允先生洵,创造谱系以联属之,探本穷源、敦宗睦族之道,于斯而寄。”这段话首先把家谱与国史等量齐观,从而强调家谱的重要。其次,明确了谱的作用是溯本原、详支派。最后,简述了宗法问题在欧阳修和苏洵那里得到了继承和发展。方孝孺所撰《重修范氏族谱序》也持类似观点:“夫族之有谱所从来矣,其义与国史、玉牒并重,虽纤洪广狭不一,要以征往而鉴来均也。”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可以看出,明代修族谱时,一方面,大多强调明世系合族的功能,秉承欧阳修、苏洵和朱熹等对儒家思想的理解。另一方面,将家史与国史类比,提高了族谱的象征意义。当然,也有些族谱直接记述始迁祖的行为事迹,没有采用修谱常用的套语。在继承宋人族谱规范的前提下,明代加强了族谱序开篇套语的解释力度和范围。
    清代谱牒套语简化
    清代谱序套语则明显简化,多使用“从来根之深者叶自茂,源之远者流自长”,“人生之有祖宗,犹木之有根本,根深则本厚,本厚则枝荣”之类措辞。此外,以“家之有乘,犹国之有史、郡邑之有志也”、“国有史,家有谱”等开篇者也比较多。使用套语的序数量虽多,但所占篇幅多为一两句而已。这种开篇套语基本可以视为一种不再讨论的前提,可以经常使用。这本身就是儒家文化不断深入人心然后内化为习惯的表现,自然很少有族谱编纂者对这一宗法制度做过多的讨论。
    当这种套语成为一种文体结构被广泛使用时,类似的体裁形式自然会出现相同的套语使用情况。例如,在家族坟地上的碑谱,从广义上说也是一种家族谱系,但是由于材质不同,常用的套语相对于族谱序而言更为简略。乾隆十六年(1751)北京的《王氏世谱碑》云:“从来源之远者流必长,根之深者末自茂。此固理所必然,而亦势所不得不然者也。因笔之谱,勒於石,以志不紊云。”措辞十分简短,写作格式与族谱类似。从此可见,在当时人们的心目中,通过追述祖先世代以明系谱,乃是理所当然。又如,道光十一年(1831)《刘氏先茔碑》写道:“从来户大者必分宗,承先者宜继后。水源木本之思,不胜有怀始思初之感。”道光《杨氏先茔碑》云:“尝闻:源远者流长,水源可溯;根深者叶茂,木本堪寻。今之建茔于斯也,岂可苟焉而已哉!于是探本寻源,敬志所考。”此碑记述了其家从迁入、占籍、建茔,到后来数次迁茔的情况。所述谱系,大体是从远祖到四代孙建祖茔,经六七代人完成了从定居到拥有户籍,再到建碑于墓的过程。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