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若与历史学结合,在研究方法方面可说是相互弥补、相得益彰。相比较而言,大部分历史学家主要从事根据史料复原史实的工作,而较少关注深藏其中的内在改变及其机制。若引入人类学的方法,我们对历史的探讨将由表及里,深究历史发展的内因及内部关联,探索历史发展过程的内在机制,较此前主要关注历史的外貌更为深刻和全面。文化人类学强调的全貌观、整体观与适应性变化观,与前面提到的系统分析方法、历史时段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进一步来说,应用人类学的知识与方法研究历史,不仅有助于探索历史的内涵及其真谛,也为我们把握历史的曲折过程以及刻画细节,提供了无限丰富、生动的想像空间。人类学结合历史学进行研究,在发达国家早已有之,近年我国的历史人类学研究亦趋繁荣。历史人类学家使用的研究方法,便是将历史学方法与人类学方法成功结合,同时展示出这两个学科合作研究的广阔前景。 二、治边文化软实力是打开丝路秘密的一把钥匙 人类学与历史学结合研究的选题很多。探讨古代丝路所体现的国家权力渗透问题,却具有尤其丰富的内容以及重要的意义,这主要与中原王朝经营边疆及徼外地区,擅长运用文化软实力这一基本史实有关。[6] 古代中国在统一局面破裂以后,无一例外能在或长或短的时间内回归统一。经过数千年的演变,中国从低水平、低层次的统一,逐渐发展到较高水平的统一,并非是由于古代的边吏具备极高的素质,或中原王朝在边疆地区配置强大的兵力、实行十分严格的管理,而主要是在边疆的经营方面,形成较为优越而且有效的内在机制使然。或者说,中国疆域能在很长的时期保持相对稳定并逐渐巩固,关键是中原王朝在地缘政治方面较好地处理中心与边缘的关系,充分利用华夏文化圈对周边地区的辐射作用,借助文化传播的力量,把对边疆地区的控制由微弱的影响发展为质量方面的突变。在这一方面古人未必有过系统总结,但因施行的策略行之有效,历代相沿形成悠久的传统。用今天的话来说,即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居主导地位的中原王朝,形成了重视并善于运用治边文化软实力的历史传统。 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包括硬实力与软实力。硬实力是指该国的社会生产总值与硬件设施等的拥有量,软实力则是指文化和制度方面的影响力,包括文化影响力、意识形态影响力、制度安排上的影响力和外交事务上的影响力。这一规律可说是古今皆然。从有关记载来看,中原王朝十分重视并积极发挥中华文明的影响力,使之成为国家实力的重要部分。具体来说,中原王朝将自己的统治制度、政治理念与文化传统,升华为以儒家文化为基础的华夏文化并应用于边疆治理,便形成中原王朝治边的文化软实力。古人对文化软实力难以做出科学归纳,但对华夏文化的重要价值、所产生的重大影响等有深切认识,历朝采取措施争取文化软实力实现最大化,并以此为经营边疆及徼外地区不可或缺的利器。 治边文化软实力的思想基础,是夷夏有别观与用夏变夷观。夷夏有别观的核心,主要是华夏中心观与崇夏抑夷观。华夏中心观根据文明的类型划分夷夏,所言“夷狄”包括华夏以外的其他文明,在很长的时期,中原王朝所言“夷狄”包括边疆的诸族与徼外的政治势力,施用的治策兼顾两者。自元代起边疆诸族与徼外势力的分野逐渐明朗,中原王朝的应对之策,相应出现分化及向不同方向发展的趋势。崇夏抑夷观主要表现在中原王朝严格区分夷夏与夷狄,具有先事华夏而后夷狄、重根干轻枝叶以及亲华夏、远夷狄等观念,总体原则是夷狄归附则受而不拒,夷狄反叛则弃之不追,由此形成“守在四夷”的治边传统。用夏变夷观源自儒家的德化观。儒家讲究以和为贵,以忠信为美;认为朝廷应对夷狄,应实行叛而伐之、服而舍之的政策。统治者认为对夷狄广施德化,便可实现“德泽洽夷”,取得不事遐荒、安定华夏之地的理想效果。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