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周边关系较密切的邻国,元明清主要通过新型藩属国体制来体现文化软实力。对基本成型的边疆地区,则主要是靠因地制宜的边疆治策与推广儒学教育来体现文化软实力。元明清尤其是元清两代,重北轻南的治边倾向不甚明显。[10]历朝还在云南等地积极推行土司制度,使朝廷对南部边疆的统治明显深入,在上述地区施用的治边文化软实力因此取得明显效果。由于在边疆实行土司制度,中原王朝的统治深入到此前鞭长莫及的地区。朝廷通过土司承袭须经考核批准和发展儒学教育等方式,有效地培养了南方少数民族对国家的忠诚。通过大量兴办正规学校,有效地提高了土司的素质与文化水平,初步解决了南部边疆基层官吏的来源问题。 中国历史疆域的形成,不仅得益于政区行政管辖的确定及完善,还表现在中国的主流文化,在边疆地区得到不间断的传播并逐渐被认同。元明清时期内地人口向边疆大量迁徙,并与边疆诸族实现融合与重组,诸如此类的诸多因素,促使边疆与内地牢固地结合在一起。在这样的情形下,边疆的交通线不仅是边疆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途径,也为边疆蛮夷与内地更多的交往创造必要的条件,丝路在边疆地区的路段因此受到重视,地位和作用明显得以提升。 自元代起中原王朝的边疆趋于稳定,边疆与徼外邻邦的界限逐渐明确。史籍有关记载清楚地反映出这一变化。据《元史》有关记载,在云南实行土官制度并推广儒学教育的地区,均属云南行省所管辖的范围,在其他边疆地区也存在类似的情形。而对安南、缅国、占城等邻邦,元朝则制定按期纳质朝贡、君王亲自朝觐等规定。元朝对安南数次用兵,起因便是安南君王不愿亲自入朝,元朝据此认为安南拒绝承认其藩属国的地位。从明清两代的记载来看,明清两朝对边疆与徼外地区在应对政策上的差异更为明显。遍观《旧唐书》、《新唐书》与《宋史》,唐宋两朝对边疆与徼外地区的治策大致相同,并未出现如同元朝分别施治一类的情形。由于徼外势力已成为中原王朝的邻邦,中原王朝对丝路在徼外的路段难予干预,兼之丝路的原有功能(供朝贡队伍与朝廷使臣使用)日渐萎缩,元明清时期丝路在徼外路段的地位不断下降,对一些路段中原王朝甚至鞭长莫及。 古代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两次严重分裂,即南北朝时期与五代时期,反映出作为整体的中国尚在形成和动荡的过程之中。元明清出现600余年的持续统一,尤其清代全国未再出现较大的分裂,表明作为整体的中国已经形成,上述情形从丝路变化的轨迹也可看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