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风运动倡导用理论指导实践,并在实践检验中发展、完善理论,这种“理论—实践—理论”的教育模式,推动中共确立以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著作为主的教育方针,彻底清除干部教育中的教条主义倾向,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得以确立。 1931年日本侵略者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抗日旗帜,领导抗日斗争和爱国救亡运动,号召全国人民动员起来,武装抵抗日寇侵略。1935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红一方面军抵达陕北。长征途中,由于国民党军队围追堵截,红军遭受严重损失,干部数量急剧减少。为适应抗日战争和新的革命形势的需要,中国共产党大力加强干部培养。同年11月恢复中央党校,1936年6月创办中国工农红军大学(1937年1月改称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致力于培养军事政治干部。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前后,中共中央适时转变教育策略,提出教育为抗战服务的理念。同年9月,创建陕北公学。此后,陆续创办鲁迅艺术学院、马列学院等学校。中共干部教育的实施,为抗日根据地培养、输送了大批优秀干部,奠定了抗战胜利的组织基础。 学校教育与在职教育相结合 全面抗战初期,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节节败退,华北、华中大片国土沦陷。中共为了在民族抗战中肩负起中流砥柱的历史重任,通过开办干部学校,对各级干部进行教育和培训,提高他们组织抗战的能力,建立了学校教育与在职教育相结合的干部教育体制。 从1937年到1940年上半年,是干部学校教育的发展阶段。中共把干部教育提高到战略地位,认识到在战争条件下,文化教育事业必须适应战争的需要。毛泽东指出,干部院校“以教授战争所必须之课程及发扬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原则”。全面抗战爆发后,大批进步青年奔赴各抗日根据地。随着中共敌后抗战活动的蓬勃开展,“要干部的呼声遍于各地,于是饲养员一跃而为营政委者有之;特务员、支书一跃而为队长、团政委、主任者有之”。如何把进步青年培养成为掌握革命理论的民族解放战士,如何提高老干部的文化理论水平,成为中共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满足抗日战争对干部的紧迫需求,主要以短期训练班为主的干部学校应时而生,学校对学员进行马列主义和军事政治理论的启蒙教育,通过基本训练后,立即投身于抗战斗争。在教学中,学校注意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理论讲授密切结合当时的战争实际和社会实践。这一阶段,中共中央和陕甘宁边区先后在延安等地创办30多所各类干部学校,推动了八路军、新四军和各抗日根据地兴办各类干部学校。例如,仅抗大12所分校就为八路军、新四军培养10多万名军政干部,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组织基础。侵华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冈村宁次曾声称:“宁肯牺牲20个日本兵换一个抗大学员,牺牲50个日本兵换一个抗大干部。”延安干部学校培养的军政人才在抗日战争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由此可见一斑。 (责任编辑:admin) |